- 相關推薦
詳析中國古代文化原生態舞蹈
舞蹈是我國最古老的藝術,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禮樂”中“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人認為,“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
所謂“原生態”舞蹈,應當是古代先民們“歌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而產生的,是較少受到“現代化”侵入的具有“文化源頭”意義的民間舞蹈。
一般認為,原生態舞蹈是廣場的而不是劇場的,是自娛自樂的而不是表演性質的,是參與的而不是觀賞的,是隨機的而不是規范的,是省力的而不是刻意的,是傳承的而不是創編的。原生態舞蹈是由普通民眾在民俗儀式或民俗活動中傳承的民間舞蹈。
從民族學、民俗學、民族和文化心理學的角度去把握,我們會發現原生態舞蹈有以下一些精神和文化內涵:以圖騰符號為神圣力量的崇拜性;以生命本體為主題的儀式性;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主題性;以民間生活為基調的大眾性。每一個舞蹈不一定完全包含,但都與其中一個或幾個內容有關。
以圖騰符號為神圣力量的崇拜性。圖騰是原始氏族和部落群體的標記和象征,圖騰文化作為形成民族文化心理深層結構的原始積淀層,具有民族文化之元、民族靈魂之源與人性之本真的元初意義。原生態舞蹈就是表現圖騰崇拜或本身即以某種作為圖騰符號的動物動作為舞蹈動作,使其獲得群體認同的標記性,滿足和實現社會性集體意識和歸屬心理。例如,龍舞與漢族人民對龍的圖騰崇拜是分不開的。而少數民族中對銅鼓的崇拜、對竹的崇拜,許多民族的儺儀儺舞中對天地神靈的崇拜,是原生態舞蹈中一個重要的元素。圖騰崇拜性舞蹈,源于人們對神靈的崇拜和祖先信仰的需要。
以生命本體為主題的儀式性。儀式是人們的行為方式,儀式舞蹈在原生態舞蹈中占有重要位置。儀式舞蹈產生于對超自然神靈的敬畏和依靠。在原始社會,原始宗教、圖騰崇拜、巫術祭奠等活動都離不開舞蹈。儀式舞蹈在行為上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膜拜行為,一種是模擬行為。無論是對神靈的膜拜還是以神靈依附及裝神扮鬼,目的都是為了借助神靈的力量來實現驅邪納吉,反映了他們對生命的追求和生活的向往,寄托著人們對美好未來的愿望。
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主題性。中國是一個傳統的農耕社會,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占主導地位的思想是“天人合一”。這種觀念反映在原始文化心理中,就是對大自然的敬畏與對自然秩序的服從,并在此基礎上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天”的初始含義為“神”,人只能消極被動地順從。人們后來認為天即自然,是指大自然及自然界的演化規律。“天人合一”就是人與大自然的和諧統一。表現在原生態舞蹈中,就是反映人們祈天禱地、求取風調雨順的各種儀式舞蹈,而具有原生態性質的民族民間舞蹈,也含有大量類似內容。
以民間生活為基調的大眾性。原生態舞蹈是作為人類活動的內容存在于民眾之中的,是民間生活與生產活動的一個部分,是以民間生活為基調,以大眾審美為旨趣的民間舞蹈藝術。生產活動是人類最基本的活動,以人類體力活動形式為基本表現形式,形成反映勞動活動的原生態舞蹈,同時表現出勞動中自然流露的美好感情。我州的苗族板凳舞、彝族“阿妹戚托”等便是這種源于生產生活的舞蹈。
【詳析中國古代文化原生態舞蹈】相關文章:
原生態10-05
中國古代飲食文化的特色12-05
淺談中國古代數學文化12-12
淺析中國古代飲食文化的特色07-20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測試題大全08-20
淺談中國古代服飾蘊涵的傳統文化理念08-19
描述中國古代性文化的歷史背景08-22
用耳熟能詳造句02-24
《望江南》簡析05-17
耳熟能詳的近義詞是什么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