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冬至習俗|冬至吃餃子的來歷

發布時間:2017-11-01 17:59:14  編輯:林儀 手機版

  相信到家都知道,北方餃子南方湯圓這兩種傳統的冬至食物。那么你知道冬至吃餃子的來歷嗎?為什么冬至吃餃子嗎?不知道的朋友,下面一起看看冬至吃餃子的來歷介紹。

2016年冬至習俗|冬至吃餃子的來歷

  冬至吃餃子的來歷

  據說,餃子早在三國的時候就有了,不過那會的餃子跟現在的餛飩差不多,煮熟以后和湯一起盛在碗里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直到唐代以后,餃子才變得和現在一樣。

  冬至吃餃子的由來要追溯到東漢末年。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圣張仲景首先發明的。他的“祛寒嬌耳湯”的故事在民間流傳至今。

  傳說冬至吃餃子緣起于東漢醫圣張仲景,據說在冬天張仲景看到百姓因寒冷凍壞了耳朵,故把御寒的藥物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狀的物體,起名“嬌耳”,在冬至那天煮熟讓人們連湯吃下,保護耳朵。

  張仲景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里煮熬,煮好后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后 分給乞藥的病人。每人兩只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后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吃了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

  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時至今日,人們把包餃子的習俗沿襲了下來。每到冬至日,人們就模仿張仲景做“嬌耳”煮食并和熱湯,積久成俗,“嬌耳”傳久生變,又有了“餃子”、“扁食”、“水餃子”、“水點心”等地方性名稱。冬至日吃餃子的習俗就這樣一代一代流傳下來。


更多相關文章:

1.2016年冬至習俗|冬至吃餃子的來歷

2.2016冬至的由來

3.2016元旦的習俗介紹

4.秋分習俗有哪些

5.傳統文化手抄報資料:盤點冬至各地習俗

6.2016冬至是幾月幾日?冬至吃什么


網友評論

精彩搶先看New  Top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亚洲图片 | 在线观看精品国内 | 一本丁香综合久久久久不卡网站 | 在线观看免费不打码片 | 最新国产精品久久精品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