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節氣:立秋節氣里的關鍵詞

發布時間:2017-07-28 18:40:35  編輯:林儀 手機版

   “秋老虎”

  秋老虎是我國民間指立秋(8月8日左右)以后短期回熱天氣。一般發生在8、9月之交,持續日數約7-15天。

  形成秋老虎的原因是控制我國的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秋季逐步南移,但又向北抬,在該高壓控制下晴朗少云,日射強烈,氣溫回升。這種回熱天氣歐洲稱之為“老婦夏”天氣,北美人稱之為“印第安夏”天氣。

  由于我國地域遼闊,“秋老虎”的表現略有所不同,如華南的秋老虎要比長江流域的來得遲,一般推遲2-4個節令。另外,每年秋老虎控制的時間有長有短,半個月至二個月不等;有時秋老虎來了去,去了又回頭。“秋老虎”天氣,雖然氣溫較高,但總的來說空氣干燥,陽光充足,早晚不是很熱,不至于熱得喘不過氣來。

  “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農夫不用力”。

  大暑之后,時序到了立秋。立秋日對農民朋友顯得尤為重要,有農諺說:“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農夫不用力”。這是說立秋日如果聽到雷聲,冬季時農作物就會歉收;如果立秋日天氣晴朗,必定可以風調雨順的過日子,農事不會有旱澇之憂,可以坐等豐收。此外,還有“七月秋樣樣收,六月秋樣樣丟”,“秋前北風秋后雨;秋后北風干河底”的說法。

  也就是說,農歷七月立秋,五谷可望豐收,如果立秋日在農歷六月,則五谷不熟還必致歉收;立秋前刮起北風,立秋后必會下雨,如果立秋后刮北風,則本年冬天可能會發生干旱。

  “秋后一伏熱死人”,立秋前后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仍然較高,各種農作物生長旺盛,中稻開花結實,單晚圓稈,大豆結莢,玉米抽雄吐絲,棉花結鈴,甘薯薯塊迅速膨大,對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此期受旱會給農作物最終收成造成難以補救的損失。所以有“立秋三場雨,秕稻變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黃金”之說。

  雙晚生長在氣溫由高到低的環境里,必須抓緊當前溫度較高的有利時機,追肥耘田,加強管理。當前也是棉花保伏桃、抓秋桃的重要時期,“棉花立了秋,高矮一齊揪”,除對長勢較差的田塊補施一次速效肥外,打頂、整枝、去老葉、抹贅芽等要及時跟上,以減少爛鈴、落鈴,促進正常成熟吐絮。茶園秋耕要盡快進行,農諺說:“七挖金,八挖銀”,秋挖可以消滅雜草,疏松土壤,提高保水蓄水能力,若再結合施肥,可使秋梢長得更好。

  立秋前后,華北地區的大白菜要抓緊播種,以保證在低溫來臨前有足夠的熱量條件,爭取高產優質。播種過遲,生長期縮短,菜棵生長小且包心不堅實。立秋時節也是多種作物病蟲集中危害的時期,如水稻三化螟、稻縱卷葉蟆、稻飛虱、棉鈴蟲和玉米螟等,要加強預測預報和防治。北方的冬小麥播種也即將開始,應及早做好整地、施肥等準備工作。

 

  “氣象過敏癥”

  立秋時節,乍熱乍冷,地氣蕭殺;有時高溫悶熱,有時又連續秋雨,陰霾悶濕。尤其是碰到連日晝夜溫差大,中午天氣烈日炎炎,早晚感覺有點冷。在如此劇烈的溫度變化中,人們極易患上“秋季氣象過敏癥”,通常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困倦乏力、腹脹腹痛、失眠多夢、頭暈目眩、心跳加快、血壓增高易激動焦慮,并伴有舊傷痛發作等。俗話說“春困秋乏”,其實也是氣象過敏癥的表現。氣象變化超過了人的適應能力,就會導致身體不適,現代醫療氣象學把這種現象稱為“氣象過敏癥”。據調查,大約有三分之一的人不同程度地患有“氣象過敏癥”。

  專家認為,當氣象變化時,氣溫、濕度等氣象要素的刺激通過皮膚感受器反映給下丘腦,下丘腦又支配腦垂體來調整人體內分泌功能,以保持天氣變化前后的生理平衡,這一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

  當天氣變化劇烈時,人體需要適應的時間不能滿足,則會導致“氣象過敏癥”的發生。而秋季是這種氣象條件變化顯著的季節,一方面,秋季的氣溫與濕度有所降低,氣壓則有所升高,這勢必會影響人體細胞的攝氧量。對于一部分人來說,抑郁、失眠、頭痛等,就是機體對氣候變化的反應。

  另一方面,秋季是天氣比較活躍的季節,冷暖空氣常交替入侵,氣象要素變化比較劇烈頻繁,最易引發較為嚴重的“氣象過敏癥”,所以要特別注意防范。

  氣象專家提示說,人們要注意天氣預報,及時增減衣服,同時要注意增加營養和進行體育鍛煉,增強體質,保持天氣變化前后生理平衡的能力,盡可能地避免“氣象過敏癥”。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性欧美在线se | 中文字幕长篇连载国产 | 精品国产在天天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在线精品乱码高清视频 | 在线精品91青草国产在线观看 | 在线视频国产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