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立木為信的典故
典故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的詞語;三指具有教育意義且大眾耳熟能詳的公認的人物、事件。典故這個名稱,由來已久。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成語立木為信的典故,希望大家喜歡。
【成語】立木為信
【拼音】limuweixin
【出處】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里的商鞅變法立木為信
【典故】戰國七雄中,秦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諸侯國落后。貼鄰的魏國就比秦國強,還從秦國奪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公元前361年,秦國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決心發憤圖強,首先搜羅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說:不論是秦國人或者外來的客人,誰要是能想辦法使秦國富強起來的,就封他做官。秦孝公這樣一號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有一個叫公孫鞅(就是后來的商鞅)的衛國人,在魏國宰相公叔痤手下當官,公叔痤臨終前將他推薦給魏惠王,但沒有得到重用。商鞅便來到秦國,托秦孝公寵臣景監的引薦,得到秦孝公的接見。商鞅對秦孝公說:一個國家要富強,必須注意農業,獎勵將士;要打算把國家治好,必須有賞有罰。有賞有罰,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進行了。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張。可是秦國的一些貴族和大臣卻竭力反對。秦孝公一看反對的人這么多,自己剛剛即位,怕鬧出亂子來,就把改革的事暫時擱了下來。過了兩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穩了想起了改革,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長拿主意。商鞅起草了一個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門豎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下命令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的,就賞十兩金。不一會,南門口圍了一大堆人,大家議論紛紛。有的說:這根木頭誰都拿得動,哪兒用得著十兩賞金?有的說:這大概是左庶長成心開玩笑吧。大伙兒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沒有一個敢上去扛木頭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還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賞金提到五十兩。沒有想到賞金越高,看熱鬧的人越覺得不近情理,仍舊沒人敢去扛。正在大伙兒議論紛紛的時候,人群中有一個人跑出來,說:我來試試。他說著,真的把木頭扛起來就走,一直搬到北門。商鞅立刻派人傳出話來,賞給扛木頭的人五十兩黃澄澄的金(銅),一分也沒少。這件事立即傳了開去,一下子轟動了秦國。老百姓說:左庶長的命令不含糊。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經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賞罰分明,規定官職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為標準。貴族沒有軍功的`就沒有爵位;多生產糧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為了做買賣和因為懶惰而貧窮的,連同妻子兒女都罰做官府的奴婢。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以后,農業生產增加了,軍事力量也強大了。不久,秦國進攻魏國的西部,從河西打到河東,把魏國的都城安邑也打了下來。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實行了第二次改革,改革的主要內容是:一、廢井田,開阡陌(阡陌就是田間的大路)。秦國把這些寬闊的阡陌鏟平,也種上莊稼,還把以前作為劃分疆界用的土堆、荒地、樹林、溝地等,也開墾起來。誰開墾荒地,就歸誰所有。土地可以買賣。二、建立縣的組織,把市鎮和鄉村合并起來,組織成縣,由國家派官吏直接管理。這樣,中央政權的權力更集中了。三、遷都咸陽。為了便于向東發展,把國都從原來的雍城(今陜西鳳翔縣)遷移到渭河北面的咸陽(今陜西咸陽市東北)。這樣大規模的改革,當然要引起激烈的斗爭。許多貴族、大臣都反對新法。有一次,秦國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對秦孝公說:國家的法令必須上下一律遵守。要是上頭的人不能遵守,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法,他的師傅應當受罰。結果,商鞅把太子的兩個師傅公子虛和公孫賈都辦了罪,一個割掉了鼻子,一個在臉上刺上字。這一來,一些貴族、大臣都不敢觸犯新法了。這樣過了十年,秦國果然越來越富強,周天子打發使者送祭肉來給秦孝公,封他為方伯(一方諸侯的首領),中原的諸侯國也紛紛向秦國道賀。魏國不得不割讓河西土地,把國都遷到大梁(今河南開封)。
拓展:意義
七子曰: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立木建信”成為商鞅變法的突破點,大政治家就是有創意。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確保了新法的順利實施,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一了中國。而在“立木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卻曾發生過一場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戲諸侯”的鬧劇。“立木取信”,一諾千金,變法成功,國富民強;一個帝王無信,自取其辱,身死國亡。可見,“信”對一個國家的興衰存亡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小時候聽到的“狼來了”的故事,就是人生誠信教育的第一課。“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去食。民無信不立”、“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則人任也”,老祖宗也一直是這樣教育我們的。但現實中,市場缺乏誠信、官場缺乏公信的現象,依然嚴重,結果只能阻礙發展。“立木建信”,政府應承擔起責任。
【成語立木為信的典故】相關文章:
肝腦涂地成語的典故-成語典故素材12-24
成語典故05-22
成語典故12-27
李郭仙舟的成語典故12-17
成語南轅北轍的典故11-23
有關成語的典故05-31
不貪為寶的成語典故01-04
成語歷史典故12-18
成語典故:不貪為寶08-20
【實用】成語典故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