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鄭人逃暑》古文閱讀解析
閱讀是一種主動的過程,是由閱讀者根據(jù)不同的目的加以調(diào)節(jié)控制的,陶冶人們的情操,提升自我修養(yǎng)。閱讀是一種理解、領(lǐng)悟、吸收、鑒賞、評價和探究文章的思維過程。閱讀可以改變思想、獲取知識,從而可能改變命運。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鄭人逃暑》古文閱讀解析,歡迎大家分享。
鄭人逃暑
①鄭人有逃暑于孤林
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
、垡詮年帯<爸聊海聪跇湎,及月流影移,復(fù)徙衽以從陰,而患露之濡
④于身。其陰逾
、萑,而其身逾濕,是巧于用晝而拙于用夕矣。
[注釋]①逃暑:避暑,乘涼。②孤林:獨立的一棵樹。③衽:臥席。④濡:沾濕。⑤逾:同“愈”,更加。
7.用現(xiàn)代漢語解釋句中加點的詞。(2分)
①徙衽以從陰 徙:______
、谄潢幱馊 去:______
8.選出對同一個詞解釋不相同的兩組【 】【 】(4分)
。 解釋“是”
是吾劍之所從墜
是巧于用晝而拙于用夕矣。
。 解釋“及” 及月流影移
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 解釋“而”
而徙衽以從陰 至之市,而忘操之
。 解釋“以”
復(fù)徙衽以從陰
何不試之以足
9.用現(xiàn)代漢語說說“巧于用晝而拙于用夕”的意思。(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這則寓言和教材中的《寓言二則》都告訴人們什么道理?(3分)
參考答案
7.①移動 ② 離開 8. C D 9.(這個辦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10..凡事要順應(yīng)變化,隨機應(yīng)變,不能墨守成規(guī),因循守舊。
《鄭人逃暑》原文及翻譯
【原文】
鄭人有逃暑①于孤林之下者②,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從陰。及至暮反④席
于樹下,及月流影移,復(fù)徙衽以從陰,而患露之濡于身⑤。其陰逾⑥去,而
其身愈濕。是巧于用晝而拙于用夕矣!盾拮印
【注釋】
、偬邮睿罕苁,乘涼。
、诠铝帧聵。獨立的一棵樹。
③徙衽(xǐrén)——移動席子。徙,遷移。衽,席子。
、芊础胺怠薄
、蒎Γ╮ú)——沾濕。
⑥逾——同“愈”,更加。
【翻譯】
有個鄭國人怕熱,他跑到一棵樹下去乘涼,太陽在空中移動,樹影也在地上移動,他也挪動著自己的臥席隨著樹蔭走。到了黃昏,他又把臥席放到大樹底下。月亮在空中移動,樹影也在地上移動,他又挪動著臥席隨著樹影走,因而受到了露水沾濕身子的傷害。樹影越移越遠了,他的身上也越沾越濕了。這個人白天乘涼的辦法很巧妙,但晚上用同樣辦法乘涼就相當(dāng)笨拙了……
【道理】
1.這則寓言告訴人們,情況是不斷變化的,不能只用老眼光,老辦法去解決新問題,不然就會碰壁受災(zāi)。
2.客觀世界在不斷運動、發(fā)展、變化,我們也一定要認(rèn)識并適應(yīng)這種發(fā)展變化,不能墨守成規(guī)。
3.鄭人用避暑的辦去對待夜間的露水,當(dāng)然不能達到預(yù)期的目的。用狹隘的經(jīng)驗去對待變化著的事物,必然會受到客觀規(guī)律的懲罰。
11、用現(xiàn)代漢語解釋文中畫線的句子。(3分)
是巧于用晝而拙于用夕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3分)這個辦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考查內(nèi)容】能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言句子。
【解析】注意虛詞“于”引導(dǎo)的倒裝句式,和虛詞“而”引導(dǎo)的轉(zhuǎn)折句。
12、鄭人的“拙”具體表現(xiàn)在 。(用自己的語言表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2分)晚上也跟著樹影移動席子
【考查內(nèi)容】能理解和概括文章內(nèi)容。
【解析】在把握文意的基礎(chǔ)上,概括文章內(nèi)容。注意此題要求是“具體表現(xiàn)”,即“拙于用夕”的具體體現(xiàn)。
13、這則寓言告訴人們的道理是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3分)要隨機應(yīng)變,要順應(yīng)變化,不憑經(jīng)驗辦事,不要墨守成規(guī)
【考查內(nèi)容】能理解和概括文章內(nèi)容,把握文章主旨。
【解析】鄭人逃暑沒有根據(jù)實際情況的變化,白天晚上都是根據(jù)樹影移動席子。從這個內(nèi)容入手,得出這則寓言的道理。
【《鄭人逃暑》古文閱讀解析】相關(guān)文章:
鄭人逃暑文言文閱讀理解11-04
鄭人逃暑文言文翻譯08-16
《農(nóng)夫耕田》古文閱讀題01-15
鄭人買鞋的故事09-20
《指鹿為馬》閱讀及翻譯解析11-26
《鄭燮》文言文閱讀及答案05-16
《菜根譚》閱讀及解析01-17
患難之交閱讀解析01-15
《進士不讀《史記》》閱讀解析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