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母語》閱讀理解
母語
尼采曾經指出:“良好的母語訓練是一切后續教育的土壤。”可見,母語是教育的基礎。
②母語決定了人的基本能力。母語就好比文化母乳,我們在母語的滋養下學會了思考、表達和交流。雖然后續教育有不同領域和學科之分,但一切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正確地讀、想和寫,而這種正確性正是通過良好的母語訓練打下基礎的。……
③母語反映了人對待精神生活的態度。不能想象,一個對寫給別人看的文字極其馬虎的人,自己思考時會非常認真。相反,凡是嘔心瀝血于精神勞動的人,因為珍惜勞動成果,在傳達時對文字往往都近乎懷有一種潔癖。認真對待語言,力求準確使用每一個詞,這不僅是為了避免他人的誤解,更是對待精神生活的嚴肅態度。因此,母語學習有助于形成嚴肅對待精神生活的態度。
④母語能體現人的基本素養。教養上的缺陷必定會在語言上體現出來,一個語言粗鄙的人,我們會立刻斷定他沒文化。一個語言華而不實的人,我們也可以立刻斷定他偽文化。舉止上的高貴風度來自平時最一絲不茍的自我訓練,語言上的良好作風也是如此。不用說寫公開發表的文章,哪怕是只寫給某一個人看的信,只給自己看的日記,都講解用詞和句法的正確,文風的端正,不肯留下一個不修邊幅的句子,如此持之以恒,良好的文字習慣就化作本能了,而這便是文字上的休養,因為修養無非是化作本能的良好習慣罷了。
⑤尼采說:教師應當使學生從少年時代起就嚴肅地對待母語,對語言感到敬畏,最好還對語言產生高貴的熱情。各民族都擁有優秀的母語寫作的傳統,這個傳統存在于本民族的經典作品之中,唯有從經典作品中去汲取養分,方能形成對母語的“高貴熱情”。所以,我提倡,在各種媒體語言充斥耳目的今天,我們依然要讓本民族的經典作品成為母語學習的范本。
18、下面兩段文字中哪一段放在本文第②段更合適?請具體闡明理由。(6分)
A、著名翻譯家資中筠女士雖然在英語方面造詣極高,卻堅持認為:“對于中國人來說,你的中文學到什么程度,用中文掌握了多少知識,就決定了你思維的復雜程度和文化程度。”
B、國學大師錢穆說:“讀十個字的中國詩,勝似讀西方的一部哲學書。”
(1)________段更合適。
(2)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6分)(1)A (2分) (2)【材料概括2分(各1分),本段觀點1分,契合性分析1分】
例:A段文字寫的是資中筠女士認為中文的學習決定了中國人的思維復雜程度和文化程度(1分),與該段論述的“母語決定了人的基本能力”觀點一致(1分)。B段文字錢穆的話體現了中文(中國詩)的內涵十分豐富(或:中文比西文好)(1分),與該段論述的觀點不一致(1分)。
【《母語》閱讀理解】相關文章:
《社戲》閱讀理解08-21
社戲閱讀理解10-10
《白鷺》閱讀理解09-06
《變》閱讀理解10-21
《山雨》閱讀理解09-24
時間閱讀理解11-11
《夏夜》閱讀理解06-20
《父親的眼神》閱讀理解閱讀10-17
《舊唐書》閱讀理解08-10
《彼岸》閱讀理解練習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