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不管三七二十一詩詞典故

時間:2022-10-27 02:10:28 語文百科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不管三七二十一詩詞典故

  典故指典制和掌故。一是典故一詞的古義,與現代漢語所說的“故實”有些相當,指古代的典章制度、舊事舊例。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不管三七二十一詩詞典故,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不管三七二十一詩詞典故

  謂不顧一切或不問是非情由的魯莽行動。其語源說法眾多,現一一列舉:

  ① 源于原始時期先民的計數方法。那時人們像孩子一樣掰著手指頭數數,一個人有兩只手,每只手有五個手指,兩只手有十個手指。因此人們對“二”“五”“十”這三個數特別熟悉。口語中的“一五一十”,就是和以手計數有關系的。五減二得三,五加二得七。在人們印象中,三是少,七是多。數三只要一只手,數七需要兩只手。三代表吉利,七象征兇險。因此,人們說“不管三七”,意思是“不管多少”“不管好歹”。后來,人們在這種說法后面加上了“三七”的乘積,“三七二十一”這句俗語就流傳開了。

  ② 源于數字和文字的搭配。在古漢語里,“三”往往泛指多數、多次,如“三番五次”“舉一反三”等。那么,“三”為什么偏要與“七”相配呢?因為“七”和“切”諧音。“切”和“一”相配,成“一切”,表示概括全部,沒有例外。用表示多數、多次的“三”和“切(七)”相配,則成了“三切(七)”,當然比“一切(七)”表示的語氣、情感程度更強烈了。“三切”演變成“三七”,按乘法口訣自然是“二十一”了。

  ③ 源于歷史故事。戰國時期,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強盛起來。為聯合抗秦,洛陽(今河南洛陽東)人蘇秦到齊國去游說。他對齊國國君說,齊國土地廣闊,物產豐富,兵精糧足,可與秦抗爭。他舉齊國都城臨淄為例說,臨淄城里有七萬戶人家,每戶至少有三個男子,三七二十一,如要征兵,光臨淄就可得兵二十一萬。蘇秦的計算脫離了實際,因不可能每戶都有三個男子,即使有,也不可能三個都能從軍打仗。再說把男子都征去打仗,無男壯勞力生產,其后果不堪設想。因此,后人便把“不管三七二十一”當成不顧一切,不問是非緣由和后果的同義語了。

  ④ 源于不祥之數。三七相乘的積為不祥之數,最早可能是讖緯家、陰陽家的用語,爾后經過長期演變,才成為今天“不管三七二十一”這樣的口語。如: 《漢書·路溫舒傳》記載,路溫舒跟他祖父學習歷數天文的時候,他祖父就說過漢朝的“厄運”在“三七之間”。后來,張晏說這是指的“三七二百一十歲”,意思是說從漢初到漢哀帝、平帝要衰落了。其實,其間并不到210年。三國時代的陳琳作《神女賦》又有“漢三七之建安,荊野蠢而作仇”的話,意思是說,東漢建立210年,到建安時期要遭厄運了。雖然實際上這段時間不足200年,湊不成“三七”之數,但由此可以確知,那時人們已認為“三七”之積是不祥的數字。太平天國起義發布《奉天討胡檄》,也有“三七之妖運告終”的話。這一看法經過長期演變,人們逐漸總結出“不管三七二十一”這一口頭語。

  ⑤ 源于傳說。從前,有一家叫李元的大戶,雇了一個長工給他家干活。長工初到時,李元對老婆說:“你每天管他三頓干飯吧!免得他借機偷懶。”他老婆照辦了。那長工每頓三碗干飯,干起活來一個頂兩個用。隔了半月,李元又對老婆說:“這個長工干活雖賣力氣,但他飯量太大,從今天起,你一天管他三頓稀飯吧!”他老婆又照辦了。那長工每頓雖吃七碗稀飯,但干起活來有氣無力,李元十分惱火:“你一天吃我三七二十一碗飯,為啥干活不像男子漢?”那長工用筷子敲著碗唱道:“干干干,一天吃九碗,周身汗毛都有勁,打個噴嚏響過山!稀稀稀,三七二十一,尿像屙下竹竿雨,腳酥手軟如爛泥。”李元聽后,想了半天回過神來,又對老婆說:“從今天起,管他三三九碗干,不管他三七二十一。”他老婆又照辦了。那長工干活又一人頂兩人用了。這件事逐漸傳開。開始,人們把改變錯誤的主張稱為“不管三七二十一”,后來則演化為形容不顧一切,什么都不考慮。

  拓展:

  【舌卷齊城】

  《漢書·酈食其傳》:“(劉邦)使食其說齊王曰:‘……王疾下漢王,齊國社稷可得而保也;不下漢王,危亡可立而待也。'田廣以為然,乃聽食其,罷歷下兵守戰備,與食其日縱酒。韓信聞食其馮軾下齊七十余城,乃夜度兵平原襲齊。”顏師古注:“馮讀曰憑。憑,據也。軾,車前橫板隆起者也。云憑軾者,言但安坐乘車而游說,不用兵眾。”◆喻儒士游說、建立功業。宋蘇軾《次韻答劉涇》:“異義蜂起弟子爭,舌翻濤瀾卷齊城。”另參見地理部·城建“下齊七十城”。人體部·頭面“掉舌”。武備部·其他“下齊功”。器用部·車船“憑軾”。

  【許氏評】

  《后漢書·許劭傳》:“初,(許)邵與靖(許邵之從兄)俱有高名,好共核論鄉黨人物。每月輒更其品題,故汝南俗有‘月旦評'焉。”◆指對人或作品進行評價。唐李商隱《送千牛李將軍赴闕五十韻》:“幸藉梁園賦,叨蒙許氏評。”另參見人物部·圣賢“月旦諸子”。

  【呵天問】

  參見人事部·情感“呵壁問天”。清丘逢甲《三疊醇字韻贈實甫》:“龍蛇走壁呵天問,珠玉揮毫對佛陳。”

  【談天】

  參見天文部·天體“鄒生談”。唐羅隱《酬黃從事懷舊見寄》:“長繩系日雖難絆,辯口談天不易窮。”

  【蘇門嘯】

  參見人事部·狂放“孫登長嘯”。宋陸游《野炊》:“酒空人散寂無聲,為君試作蘇門嘯。”

  【越客吟】

  參見人事部·情感“莊舄思歸”。唐鄭谷《通川客舍》:“漸解巴兒語,誰憐越客吟。”

  【倚楹嘯歌】

  參見人事部·情感“憂葵”。宋黃庭堅《次韻無咎閻子常攜琴入村》:“倚楹嘯歌非寓淫,伯牙高山水深深。”

  【青盼】

  參見人體部·頭面“青眼”。唐韓愈《崔十六府攝伊陽以詩及書見投因酬三十韻》:“音問難屢通,何由覿青盼?”

  【窺一斑】

  參見動物部·走獸“管中窺豹”。宋黃庭堅《平陰張澄居士隱處三詩·仁亭》:“德人墻九仞,強學窺一斑。”

  【窺宋】

  參見人事部·情感“三年送目”。唐羅隱《粉》:“郎若姓何應解傅,女能窺宋不勞施。”

  【察眉】

  參見人事部·行止“察眉”。明王世貞《送李員外實夫》:“有疏堪流涕,無人可察眉。”《列子·說符》:“晉國苦盜。有邵雍者,能視盜之貌,察其眉睫之間,而得其情。晉侯使視盜,千百無遺一焉。”◆指察看人的面容便知實情。唐杜甫《愛府書懷四十韻》:“即事須嘗膽,蒼生可察眉。”另參見人體部·頭面“察眉”。

  【壁上觀】

  《史記·項羽本紀》:“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指坐觀成敗不插手。明楊蘊輝《甲申仲秋感事》:“何曾姓字敵心寒,坐擁都城壁上觀。”

  【手空揮】

  參見文明部·禮樂“無弦琴”。唐司空圖《歌者十二首》之六:“五柳先生自識微,無言共笑手空揮。”

  【項莊奮劍】

  《史記·項羽本紀》:項羽宴劉邦于鴻門。“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范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莊則入為壽。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項王曰:‘諾。'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于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噲。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指言行表面上一套,其實另有所圖。晉傅玄《惟漢行》:“項莊奮劍起,白刃何翩翩。”另參見武備部·兵器“劍舞鴻門”。

  【聞雞起舞】

  《晉陽秋》:“(祖)逖與司空劉琨俱以雄豪著名,年二十四,與琨同辟司州主簿,情好綢繆,共被而寢,中夜聞雞鳴俱起,曰:‘此非惡聲也。'每語世事,則中宵起坐,相謂曰:‘若四海鼎沸,豪杰共起,吾與足下相避中原耳。'”◆指少年立志。清蒲松齡《夜坐悲歌》:“半夜聞雞欲起舞,把酒問天天不語。”另參見動物部·飛禽“夜半聞雞”。人事部·志趣“聞雞興”。

  【危坐管寧榻】

  參見器用部·日用“管寧床”。清譚嗣同《夜成》:“此時危坐管寧榻,抱膝乃為梁父吟。”

  【獨坐】

  參見人物部·官吏“三獨”。唐吉中孚《送歸中丞使新羅冊立吊祭》:“官稱漢獨坐,身是魯諸生。”

  【下床臥】

  參見人事部·秉性“豪氣元龍”。倫類部·賓主“臥下床”。宋黃庭堅《見子瞻燦字韻詩次韻三首》之三:“下床引許臥,卜床自詠嘆。”

  【公幹臥】

  參見人物部·圣賢“劉楨”。唐杜牧《中秋日拜起居表晨渡天津橋即事十六韻獻居守相國崔公兼呈工部劉公》:“人慚公幹臥,頻送子牟還。”

  【北窗高臥】

  參見人事部·雅逸“羲皇人”。宋朱熹《四時讀書樂》:“北窗高臥羲皇侶,只因素稔讀書趣。”

  【茂陵臥】

  參見人物部·人杰“茂陵書生”。唐李賀《昌谷北園新筍四首》之四:“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歸臥嘆清貧。”

  【臥薪嘗膽】

  參見人物部·帝王“勾踐”。宋劉克莊《春夜溫故六言詩》之十七:“圖霸臥薪嘗膽,為農拾穗行歌。”

  【袁安臥】

  參見人事部·貧賤“袁安困雪”。宋曾鞏《雪亳州》:“枚叟招何晚,袁安臥正堅。”

  【羆臥】

  參見人事部·秉性“老羆當道”。宋陸游《曉出至湖桑埭》:“老氣猶能作羆臥,壯懷誰復記鴻軒?”

  【乞火】

  參見人事部·行止“乞火”。唐杜牧《寄崔鈞》:“自慚掃門士,誰為乞火人?”《韓詩外傳》卷七:“里婦與里母相善。婦見疑盜肉,其站去之,恨而告于里母,里母曰:‘安(慢慢地)行。今令始呼汝。'即束蘊請火去婦之家,曰;‘吾犬爭肉相殺,請火治之。'姑乃直使人追去婦還之。”另,《漢書·蒯通傳》亦載此事,“蘊”作“組”。◆指為人排解糾紛。唐杜牧《酬張枯處士見寄長句四韻》:“薦衡昔日知文舉,乞火無人作蒯通。”另參見器用部·日用“乞火”。器用部·其他“束組”。

  【廣武登臨】

  參見人事部·志趣“廣武嘆”。清吳偉業《寄房師周芮公先生》之四:“廣武登臨狂阮籍,承明寂寞老揚雄。”

  【子夏索居】

  《禮記·檀弓上》:“子夏喪其子而喪其明。曾子吊之……子夏投其杖而拜,曰:‘吾過矣,吾過矣。吾離群而索居,亦已久矣。'”◆指寂寥獨居。唐杜甫《上韋左相二十韻》:“長卿多病久,子夏索居頻。”另參見人事部·志趣“子夏儒”。

  【王粲登樓】

  《文選·王粲(登樓賦)》唐李善注:“盛弘之《荊州記》:當陽縣城樓,王仲宣登之而作賦。”唐劉良注:“仲宣避難荊州,依劉表,遂登江陵城樓,因懷舊而有此作,述其進退危懼之狀。”◆指詠嘆流落他鄉而懷念故土,或指登樓。唐戴叔倫《贈司空拾遺》:“陳琳草奏才還在,王粲登樓興不賒。”另參見器用部·宮室“王粲樓”。人事部·情感“王粲望”。

  【擊玉壺】

  參見器用部·器皿“缺唾壺”。唐李白《玉壺吟》:“烈士擊玉壺,壯心惜暮年。“

  【出手推敲】

  參見文明部·詩詞“推敲”。宋陳師道《騎驢》之二:“出手推敲寧避尹,題門吟詠不逢人。”

  【過庭聞禮】

  參見器用部·宮室“鯉庭”。唐薛奇童《和李起居秋夜之作》:“過庭聞禮日,趨侍記言回。”

  【伯鸞舂】

  參見人事部·貧賤“鴻舂”。宋陸游《窮居》:“清宵叔夜煅,平旦伯鸞舂。”

  【邯鄲步】

  《莊子·秋水》:“子獨不聞壽陵余子之學行于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指學習方法不當,不僅未學到新技能,反而失去了原有技能。宋歐陽修《鎮陽讀書》:“有類邯鄲步,兩失皆茫茫。”另參見人事部·謬誤“失本步”。

  【懷肉】

  參見倫類部·親眷“細君”。宋陸游《村飲》:“叢祠懷肉有歸遺,官道橫眠多醉人。”

  【側帽】

  《周書·獨孤信傳》:“(獨孤)信在秦州,嘗因獵,日暮,馳馬人城,其帽徽側。潔旦,而吏民有戴帽者,咸慕信而側帽焉。其為鄰境及士庶所重如此。”◆喻行止瀟灑。唐李商隱《病中聞河東公樂營置酒口占寄上》。“風長應側帽,路隘豈容車。”另參見人事部·行止“側帽”。參見器用部·衣冠“側帽”。宋楊億《公子》:“細雨墊巾過柳市,輕風側帽上銅堤。”

  【虱空捫】

  參見人事部·雅逸“捫虱”。清查慎行《發貴陽留別大中丞楊公三首》之三:“明鏡何私顏欲換,清談無用虱空捫。”

  【舉案】

  參見人物部·婦女“齊眉”。唐白居易《渭村退居寄禮部崔侍郎翰林錢舍人詩一百韻》:“傳衣念襤縷,舉案笑糯糠。”

  【染指】

  《左傳·宣公四年》:“楚人獻黿于鄭靈公。公子宋與子家將見。子公之食指動,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嘗異味。'及人,宰夫將解黿,相視而笑。公問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黿,召子公而弗與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嘗之而出。”◆指占有不應得的利益。唐皮日休《酒中十詠·酒床》:“開眉既壓后,染指偷嘗處。”另參見人體部·肢體“食指”。動物部·鱗介“嘗黿”。

  【舐痔】

  參見人事部·病死“秦痔”。宋唐庚《張求》:“士節久調喪,舐痔甜不求。”

  【探赤丸】

  參見人事部·其他“探丸借客”。清宋琬《行路難》詩之一:“晝探赤丸乘白馬,杜陵韋曲公然居。”

  【焚券】

  參見政事部·議政“市義”。宋蘇拭《和穆父新涼》:“受知如負債,粗報乃焚券。”

【不管三七二十一詩詞典故】相關文章:

阿堵物的詩詞典故03-21

羝羊觸藩的詩詞典故12-03

伯玉知非詩詞典故08-18

炙手可熱詩詞典故04-18

戴盆望天詩詞典故08-11

萇弘化碧的詩詞典故10-11

山公倒載的詩詞典故04-21

老驥伏櫪的詩詞典故04-11

汗牛充棟的詩詞典故03-13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思思热精品在线视频 | 亚洲第一网站a√在线观看 午夜福利网站你懂得 | 婷婷综合久久中文字幕一本 | 午夜国产精品电影在线观看 | 最新晚上碰碰精品视频 | 午夜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