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何薦馬周的典故
馬周少落拓
“馬周少落拓”是出自一篇文言文。“落拓”二字有兩則意思,一是豪放,放蕩不羈,二是窮困潦倒,寂寞冷落。這兩個意思在馬周的性格和生活中都有所體現,但在這篇文言文中,還是以第二種意思為主。“馬周少落拓”,即馬周年輕時潦倒失意。
《馬周少落拓》原文
這篇文言文用非常精煉的語言概述了馬周的生平。他年輕時比較潦倒,不受到敬重。為官之初,他擔任了州助教,但因為官職的低微,馬周覺得自己的才華得不到很好的展現,遂不愛做事。馬周也因此受到了刺史的杖打,他憤怒之下離職去了曹州。然而在曹州,馬周又受到了浚儀縣令崔賢育的侮辱。于是,他便往西去了長安,投靠在常何門下。
貞觀初年,唐太宗讓百官寫一篇文章,陳述政治的利弊得失。由于常何自身是個武官,于是他就委托馬周代為書寫。馬周在奏章上詳細敘述了四十多條利弊。唐太宗看到后,非常驚訝,遂召見了常何,并詢問他緣由。很快,唐太宗又召見了馬周。談論中,唐太宗認為馬周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給他安排了一個職位。后來,馬周便逐漸升職成為中書令。這篇文言文中還列舉了一些馬周所陳述的政事。
當初,唐太宗任命馬周擔任“監察里行”的職位,而“里行”官名的由來,便是從馬周開始的。唐太宗一直非常信任馬周,等到馬周病逝后,唐太宗心中更是悲痛不已,并常常想念他。
常何薦馬周
馬周是唐太宗時期的宰相,他心中有著濟世之才。初入仕途時,他當過郡縣的文職人員。后來因抱負不能得到施展,在受到一次責罵后,毅然辭職,去往國都長安,希望自己的才華能夠得到賞識,從而做出一番大事業。
電視劇《貞觀長歌》馬周劇照
然而,作為一個普通人,連見帝王一面都是難上加難,何況馬周還要先解決自己的生存問題。于是,他便去投靠了當時的中郎將常何,而常何也在馬周后來得到唐太宗賞識的事情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公元631年,唐太宗要求在朝的官員每人寫一篇有關時政的文章。但常何是個武將,根本不擅長舞文弄墨。于是,馬周便主動替他寫了這篇文章。唐太宗看過文章后,大吃一驚,他知道如此出色的文章不會是常何寫出來的。常何此人也非常老實,他就向唐太宗交代了這是門客馬周寫的。唐太宗便對這么一個奇才產生了興趣。他派遣侍從去將馬周請來,可是卻沒請到,侍從一個人回來了。唐太宗并沒有生氣,而是繼續派人去請。一直到請了四次之后,才將馬周請到皇宮。唐太宗與馬周談論了政治局勢和為政之道,馬周獨到的見解以及顯露出的真才實學都令唐太宗大為驚嘆。之后,唐太宗便賜予了馬周官職,并對他十分信任。馬周的仕途也從此逐漸得到升遷。
當然,為了表揚發現馬周的常何,唐太宗也對他進行了嘉獎。這就是有名的“常何薦馬周”的典故。
馬周綠袖
馬周是唐太宗時期的宰相。他自幼孤貧,后來憑借著自己的才學一步一步登上高位,為大唐的江山社稷憂心操勞,作出了重要貢獻。這樣一個在事業上盡職盡責的忠臣被世人關注的大多是他的政績,而他的感情生活卻鮮少有人熟知。
電視劇《貞觀長歌》綠袖劇照
在看完電視劇《貞觀長歌》之后,劇中馬周和一位名叫綠袖的女子之間的故事給大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相識、相知,但最終卻還是沒有逃過命運的捉弄,無法相守在一起。
我們仿佛還能看見那個伴隨著美妙樂曲,在假山和小亭間翩翩起舞的美麗女子。那時的她還未經歷后來的許多磨難,嘴角掛著發自內心的甜美微笑,眼神中看不出一絲的憂愁和悲傷,只有遇見心上人時,那份獨屬少女的嬌羞。綠袖與馬周相互漸生情愫,但是馬周知道自己貧寒,他沒有勇氣跟綠袖求親。后來,馬周決定去往長安,綠袖便以盤纏相贈。任誰都明白,這個女子交付的不僅僅是錢財,更是自己的一腔癡心和后半生的幸福。可奈何,經此一別,再見已是物是人非。
綠袖因家庭變故被賣往百花樓,改名如畫。也就是在這時候,她遇上了生命中的第二個男子——閔國器。閔國器對綠袖一見傾心,但綠袖仍然難以忘記馬周,并在到處尋找他的下落。后來,馬周得知了綠袖的身份,但他那時的官職注定了他無法娶一個風塵女子。盡管心中愛著綠袖,但馬周還是放棄了她。而閔國器的`真情與癡心也在這時感動了綠袖。原本,如果能夠與閔國器在一起,綠袖的后半生也總歸是會幸福的。然而好景不長,閔國器在政治陰謀中被犧牲,失了性命。綠袖姐弟前來找馬周進行申冤,馬周終還是了了綠袖的心愿,但兩人也再無可能。
最后,綠袖帶著閔國器的靈柩回鄉,她與馬周的故事也就此結束。兩人終究還是有緣無分,而綠袖一生所經歷的磨難也令無數觀眾感動落淚。歷史中有沒有綠袖的原型,我們不得而知。然而劇中塑造的綠袖,這位女子身上的美好特質足以讓觀眾銘記于心。
馬周機辯
馬周是唐朝政壇上一位有著傳奇色彩的人物。他早年父母雙亡,度過了一個孤貧的童年。但由于自身的勤奮好學和天性聰穎,馬周逐漸顯露出了不一樣的才華。后來,他來到長安,得到了唐太宗的賞識,逐漸施展了自己的抱負。
《馬周機辯》原文
《馬周機辯》這一篇文言文中就詳細記述了馬周才學中的能言善辯。文章是寫馬周來到長安后發生的故事,那時他已是中郎將常何府中的門客。當時,唐太宗讓百官寫一篇文章,陳述政治的利弊得失。由于常何自身是個武官,于是他就委托馬周代為書寫。馬周幫助常何羅列出了許多事件,結果都非常符合圣意。唐太宗在驚訝之下,召見了常何。常何表示這些都是門客馬周所提出來的。于是,唐太宗又立即召見馬周。在派遣侍從去請了四次之后,馬周終于來到皇宮。他與唐太宗相談甚歡。事后,唐太宗便授予了馬周官職。
馬周為人機智善辯,他陳述的奏章沒有一次是不符合唐太宗心意的。唐太宗也說過,對于馬周,他是“暫時不見,則便思之”。到了貞觀十八年,馬周已經身兼兩個要職,他處理事情冷靜理智、公平合理,獲得了很多人的贊賞。后來,馬周又因在官場上兢兢業業、恪盡職守而被升遷至吏部尚書。唐太宗經常向身邊的侍從贊揚馬周的處事風格和態度,說馬周為人忠誠、謹慎,評價他人能夠做到直言不諱。比之唐太宗所派遣的其他人,還是馬周更符合他的心意。也只有馬周,能夠與唐太宗一起使江山社稷得到安康。
【常何薦馬周的典故】相關文章:
1.何郎傅粉的典故
3.關于馬的成語典故
4.馬踏飛燕的典故
5.關于馬的典故成語
6.馬陵之戰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