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罰不當罪的成語典故

時間:2023-11-18 18:16:16 志升 語文百科 我要投稿

罰不當罪的成語典故

  成語典故指關于成語產生、形成、流傳的故事傳說。 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它既代表了一個故事典故,又是一種現成的話,很多又有比喻引申意義而被廣泛引用。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罰不當罪的成語典故,希望能幫到大家!

  罰不當罪的成語典故1

  “罰不當罪”這則成語的意思是表示處罰過寬或過嚴,與所犯的罪行不相稱。

  這個成語來源于《荀子·正論》,夫德不稱位,能不稱官,賞不當功,罰不當罪,不祥莫大焉。

  戰國后期,趙國出了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名叫荀況,人們把他的著作稱為《荀子》。

  《荀子》這部著作共有三十二篇,其中一篇叫《正論》,是專門議論政治的。文中提出一個看法:國君要在百姓面前作出好的榜樣。殘暴的國君被推翻,如夏桀被商湯打倒,商紂被周武王消滅等,這些都是好事而不是壞事。

  荀況主張刑罰要嚴明,犯罪的應根據罪行的大小,給予相應的處罰。如果殺人的不償命,傷人的不判刑,那就會縱容犯罪,擾亂社會。有人說:“古代沒有肉刑,只是象征性地用刑。比如,不使用黥(qing)刑而用墨畫臉來替代;不使用劓(yi)刑,而用戴上草作的帽子來替代,這種辦法在昏亂的現代是行不通的。如果繼續這樣做,犯罪的人得不到應有的懲罰,犯罪行為將越來越多。

  在闡述了上面這些情況后,荀況提出了自己的主張;一個人地位要和品德相稱,官職要和才能相稱,賞賜要和功勞相稱。如果不是這樣,弄得地位和品德不相稱,官職和才能不相稱,賞賜和功勞不相稱,處罰和罪行不相稱,那就會帶來極大的不幸和嚴重的后果。

  罰不當罪的成語典故2

  "罰不當罪"這個成語出自《荀子·正論》。在《荀子》這部著作中,有一篇專門議論政治的文章,叫做《正論》。文中提出一個看法:國君要在百姓面前作出好的榜樣。如果一個人的地位和他的品德不相稱,或者他的官職和他的才能不相稱,那么這就是一種“罰不當罪”的現象,會帶來極大的不幸和嚴重的后果。

  在這個成語典故中,荀況主張刑罰要嚴明,犯罪的應根據罪行的大小,給予相應的處罰。如果殺人的不償命,傷人的不判刑,那就會縱容犯罪,擾亂社會。他認為,一個人地位要和品德相稱,官職要和才能相稱,賞賜要和功勞相稱。如果不是這樣,弄得地位和品德不相稱,官職和才能不相稱,賞賜和功勞不相稱,處罰和罪行不相稱,那就會帶來極大的不幸和嚴重的后果。

  罰不當罪的成語典故3

  罰不當罪(fá bù dāng zuì)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于戰國·韓非《韓非子·外儲說右下》。該成語指處罰和所犯的罪行不相當;也指處罰過重。在句中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這個成語的典故源自一個故事:春秋時期,晉國貴族趙氏滅掉了范氏。有人趁機跑到范氏家里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里吊著一口大鐘。鐘是用上等的玉石做成的,四周裝飾著精美的圖案,刻著細致的花紋,工藝十分精巧,稱得上是絕無僅有的好東西。那人高興極了,把鐘背回了家。

  但是,他很快就為此而坐立不安起來。因為,在他心中有一個死結一直沒有打開。這個結就是:竊鉤者誅,竊國者侯。他整天被這個“結”折磨得吃不香,睡不寧。終于有一天,他忍不住跑去對一位有學問的長者說了這件事。長者聽了后,意味深長地說:“這口鐘不是屬于你的,你為什么不把它放回原處呢?”那人恍然大悟,立即按照老人的建議將那口大鐘放回了范家的宅院里。

【罰不當罪的成語典故】相關文章:

罰不當罪成語的典故01-15

關于罰不當罪的成語典故01-17

有關罰不當罪的成語故事04-20

成語典故09-08

成語典故07-25

古代成語歷史典故成語06-17

成語夜以繼日的典故08-24

杞人憂天的成語典故07-09

沒精打采成語典故04-19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电影 | 日本性爱一二三区 | 午夜福利视频网 | 中文字幕第8页在线亚洲 | 日本阿v片在线播放免费 | 亚洲午夜aⅴ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