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與孫以寧書閱讀練習
昔歸震川嘗自恨足跡不出里闬(1),所見聞無奇節偉行可記。承命為征君作傳(2),此吾文托記以增重也,敢不竭其愚心。
所示群賢論述,皆未得體要。蓋其大致不越三端:或詳講學宗指及師友淵源,或條舉平生義俠之跡,或盛稱門墻廣大,海內向仰者多。此三者,皆征君之末跡也,三者詳而征君之事隱也。
古之晰于文律者,所載之事,必與其人之規模相稱。太史公傳陸賈,其分奴婢、裝資,瑣瑣者皆載焉。若蕭、曹世家而條舉其治績,則文字雖增十倍,不可得而備 矣。故嘗見義于《留侯世家》,曰: 留侯所從容與上言天下事甚眾,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 此明示后世綴文之士以虛實詳略之權度也。宋元諸史,若市肆簿 籍,使覽者不能終篇,坐此義不講耳。
征君義俠,舍楊、左之事(3),皆鄉曲自好者所能勉也;其門墻廣大,乃度時揣已,不敢如孔、孟之拒孺悲、夷(4)之,非得已也;至論學,則為書甚具。故并 弗采著于傳上,而虛言其大略。昔歐陽公作《尹師魯墓志》,至以文自辯。而退之之志李元賓,至今有疑其太略者。夫元賓年不及三十,其德未成,業未著,而銘辭 有曰: 才高乎當世,而行出乎古人。 則外此尚安有可言者乎?
仆此傳出,必有病其太略者,不知往昔群賢所述,惟務征實,故事愈詳而義愈狹。今詳者略,實者虛,而征君所蘊蓄轉似可得之意言之外。他日載之家乘(5),達 于史官,慎毋以彼而易此。惟足下的然昭晰,無惑于群言,是征君之所賴也,于仆之文無加損焉。如別有欲商論者,則明以喻之。
注釋:[1]歸震川:歸有光,字熙甫,人稱震川先生,昆山(今江蘇省昆山縣)人。明代散文家。 于散文創作力排明前后七子的擬古主張,著義樸素自然,長于言情敘事,為桐城文家所推重。著有《震川先生集》。闬(h n):里門。[2]征君;即孫奇逢。 [3]楊、左之事:指孫奇逢營救楊漣、左光斗的事。[4]孺悲:魯人,魯哀公曾派他向孔子學禮,孔子以有病為由,推辭不見。夷之:墨家信徒,曾通過徐辟求 見孟子,未見。[5]家乘:家譜。 乘 (sh ng)本為春秋時晉國史書的名稱,后因以稱記載史事之書為 乘 。
1.解釋文中加點的詞。(4分)
①昔歸震川嘗自恨足跡不出里闬 恨: ②此三者,皆征君之末跡也 末:
③坐此義不講耳 坐: ④必有病其太略者 病:
2.文中 三者詳而征君之事隱也 中的 而 字,與下列句子中的 而 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3分)
A.某所,而母立于茲 B.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
C.吾嘗終日而思矣 D.侶魚蝦而友麋鹿
3.把文中劃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9分)
(1)古之晰于文律者,所載之事,必與其人之規模相稱。
(2)此明示后世綴文之士以虛實詳略之權度也。
(3)不知往昔群賢所述,惟務征實,故事愈詳而義愈狹。
4.方苞為征君作傳,主要寫了征君什么事跡?目的是什么?(3分)
【與孫以寧書閱讀練習】相關文章:
孫叔敖遇狐丘丈人閱讀練習題08-20
《李陵答蘇武書》的閱讀練習08-21
《白鵝》 閱讀練習08-21
文章閱讀練習08-28
《宋史·孫傅傳》閱讀及翻譯11-21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閱讀練習08-20
《高貴的施舍》閱讀練習07-08
《誠實的孩子》閱讀練習12-30
《彼岸》閱讀理解練習10-28
閱讀練習:思維與智慧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