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梁思成的故事中心思想是什么?

回答
語文迷問答

2017-05-24

梁思成的故事

【教學目標】

1.通過本課的學習,應了解“梁思成屬于這個世紀”的含義。

2.應能體會本文情智交融的寫法。

3.應能理解本文智性而有深度的語言風格。

【教學重點】

1. 理解梁思成作為建筑學家深邃的精神境界。

2. 體味語言中蘊涵的豐富情感。

【教學難點】

⒈ 品味本文詩意、凝練而生動的語言。

⒉ 理解本文語言在有智性思考基礎上的激性抒發。

【教具準備】

錄音機。

【教學時數】

3課時。

【預習要求】

1.有感情朗讀課文。熟悉內容。其中重要段落,值得反復讀幾遍,并用記號標出。

2.記下預習中遇到的問題。

3.查閱資料,了解梁思成先生的一些生平事跡。

4.將本文和《人民科學家的精神風采》作比較,認識什么叫夾敘夾議,結合課文語句體會敘和議怎樣結合,才能產生相生相映的效果。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測試

1.檢查朗讀情況(小組讀、個人讀)。

2.重點字詞提問、聽寫。

屬于這個世紀 很自然地想到 想像 歷史第一人

一個旅游觀光者,其實永遠是健忘的 古建筑在他眼中,永遠是有生命的物體

“房子”與“建筑” 民族的象征 理性戰勝了仇恨 我也是遼代的一塊木頭

3.學生交流預習遇到的問題,師生一起討論加以解答。

(二)導入示例

中國近現代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曾感慨地說:“近年來中國生活在劇烈的變化中趨于西化,社會對于中國固有的建筑及其附藝多加以普遍的摧殘。主要城市今日已拆改逾半,蕪雜可哂,充滿非藝術之建筑。純中國式之秀美或壯偉的舊市容,或破壞無遺,可僅余大略,市民毫不覺可惜。雄峙已數百年的古建筑,充沛藝術特殊趣味的街市,為一民族文化之顯著表現者,亦常在“改善”的旗幟之下完全犧牲。如甘肅某縣為擴寬街道,“整頓”市容,本不需拆除無數刻工精美的特殊市屋門樓,而負責者竟悉數加以摧毀。這與在戰爭炮火下被毀者同樣令人傷心,國人多熟視無睹。蓋這種破壞,三十余年來已成習慣也……。” 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課文,看看現實中的梁思成是如何在主動保護古建筑的。

(三)學習課文

1.作者簡介

李輝,1956年生,湖北隨縣人。高中畢業后到山區茶場插隊勞動。1976年底到湖北省油泵油嘴廠子弟學校任教員。1978年初考入復旦大學中文系。1979年開始在報刊發表文學評論等作品。大學畢業后,分配至《北京晚報》任文藝記者、副刊編輯。1986年加入中國作協。1987年調入《人民日報》文藝部任記者。著有《李輝文集》(五卷本)等,包括《文壇悲歌——胡風集團冤案始末》、《浪跡天涯——蕭乾傳》等。他的傳記、報告文學作品側重描寫現代知識分子的坎坷命運,具有鮮明的歷史感,并能以多種筆調來描寫人物的各自特點,影響廣泛。其中《秋白茫茫》曾獲首屆魯迅文學獎。

2.學生概述課文介紹了哪些關于梁思成的事件。

明確:a.勘測山西應縣遼代木塔。b.說服美軍,使日本古都奈良免遭轟炸和破壞。c.保護北京城里故宮等名勝古跡。

(四)整體感知

1.播放朗讀全文的錄音,讓學生再一次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學參考〗

第一段(1-2)總領全文。

第二段(8-12)勘測山西遼代古塔。

第三段(13-21)勸說美軍,保護日本古都奈良。

第四段(22-25)深化主題。

2.歸納梁思成作為建筑學家的精神境界。

〖教學參考〗富有膽識,擁有“建筑的靈魂”,執著保護文化遺產的當代著名的建筑學家。在梁思成心目中,“建筑”不是“房子”,而是建造它的人的靈魂和生命。

a.“木塔建成之后,能夠把它當作文化遺產看待,能夠以全新的眼光打量它,梁思成肯定是歷史第一人。”以往人們也觀看這座木塔,但是并沒有把它當作文化遺產看,沒有看出其建筑史文化史上的價值,因而沒有看到其意義。“一個旅游觀光者,其實永遠是健忘的”,他們也興奮,但是他們眼中的古跡,只是一些不同的建筑物。梁思成的不同在于:他把這些建筑看成是有生命的(“一磚一瓦,一根立柱,一處斗拱,一幅雕像,都是活生生的存在”);其次,他把自己的生命和古跡結合為一個整體(“他決不是一個冷靜的旁觀者,而是將自己的全部生命,與他所接觸的對象融為一體了”)。

b.梁思成主動保護古城的事跡。文章特別強調了做這件事情的不凡之處:一是國恥,日本侵略者為祖國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二是家恨,妻子的弟弟犧牲于對日空戰。古建筑是“民族的象征”,但是,又不僅僅是屬于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類的”,又是不可再生的。正是因為這樣,“理性戰勝了仇恨”,國恥,家仇,就不能不退居其次了。

c.聽說河北寶坻一座遼代古廟被拆除,他無奈地感嘆:“我也是遼代的一塊木頭!”。

這正是梁思成的生命,梁思成的精神。梁思成作為建筑學家,其精神境界,是十分深邃的。

(五)學生默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本文與《人民科學家的精神風采》在表達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教學參考〗

《錢》文:主要是敘事,極少描寫,抒情,語言樸素。

《梁》文:議論、抒情、描寫。語言華麗

2.本文作者沒有機會接觸過梁思成,那么,他是如何寫梁思成的呢?

師生交流后,歸納:大膽展開合理的想像;當事人的回憶;引用梁先生原話。

3.結合課后“閱讀練習•探究”第二題,思考:怎樣看待本文中的聯想、想像、虛構?

〖教學參考〗是符合歷史事實、生活真實和主人公思想邏輯的合理聯想、想像;即使梁的言行有更多虛構,也因符合主人公的思想邏輯和現當代人們的思想、情感而會覺得應該是這樣。

首先,文章對此已作出回答,即第20段里緊接“也許是一種文學虛構”之后兩句話:這是符合歷史事實的虛構,是符合梁思成思想邏輯的合理想像。

詳細說明如下:勘察應縣木塔,保護奈良古城,保護北京古建筑等,從文中的敘述(包括涉及的有名有姓的重要人物,引用的有關資料)看,讀者會覺得,這是確鑿的歷史事實。其中重點講述的奈良古城的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不是出于保護那凝結了人類文化精神、創造精神、科技智慧的人類文化遺產,主人公是絲毫沒有必要奮力去搶救那侵略者國土上的古建筑的。所以,主人公的思想特質也是確鑿的事實。在這大的事實存在的前提下,細節末枝、具體話語(即使文章說明了它們是聯想、想像乃至虛構),也符合大事實的邏輯、情理,讀者一般不會去想這是虛假的,而會覺得就應該如此,相信它是真的。

其次,文中具體聯想、想像的那些細節,如打著手電爬行在灰塵掩埋的柱梁之間,塔頂上風呼呼刮著,會被刮飛的感覺等,歷歷在目,也很有生活的真實感。再次,即使主人公的言行虛構成分更多,也因其符合主人公的思想邏輯以及文章著重講的現代建筑思想的靈魂,所寫出的梁思成執著保護文化遺產的精神膽識,符合現當代人們的思想、情感而覺得就應該是這樣,覺得主人公會講那些話,會顧不上危險第一個往塔尖上攀援。

(六)布置作業

1.搜集有關梁思成的資料,以加深對梁思成的了解。

2.背誦第10-11段。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1.檢查第10~11段的背誦情況。

2.檢查資料搜集情況,請幾位同學簡介梁思成。

教師補充介紹梁思成生平。

梁思成(1901—1972),中國近現代著名建筑歷史學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師。廣東省新會人,畢業于清華學校。1927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筑系獲碩士學位。并在美國哈佛大學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1928年歸國后創辦東北大學建筑系和清華大學建筑系。1972年1月9日在北京逝世。

梁思成熱愛中國傳統文化。他和夫人林徽因一起實地測繪調研中國古代建筑,并對宋《營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進行了深入研究,為中國建筑史學奠定了基礎。梁思成在建筑創作理論上提倡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強調新建筑要對傳統形式有所繼承。這些理論觀點,直到今天依然對中國建筑界有很大影響。梁思成主要作品有吉林大學禮堂和教學樓、仁立公司門面、北京大學女生宿舍、人民英雄紀念碑、鑒真和尚紀念堂等。

(二)學習課文

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明確本文的文學體裁和語言特征。

〖教學參考〗本文是文學散文,“情智交融”是本文的特點。語言充滿詩意、凝練而生動。

2.研讀第一部分(1~2)段,討論:為什么說“梁思成只屬于這個世紀”?梁的思想精神不屬于過去或未來的世紀嗎?你是如何理解的?

〖教學參考〗

“梁思成只能屬于這個世紀。”一方面這是抒情的、詩意的語言,是充滿激情的強調,是富有詩意的渲染,另一方面也是對歷史的富有智慧的思考;是一種情智交融的筆法。緊接的第2段對此作了闡述、發揮,是理解這句話的線索,也可說對理解這句話作出了基本回答。但還不夠,還要根據全文的內容來理解。其中要求背誦的第10、11段以及關于“建筑的靈魂”的第13段、梁對美國軍官說的那段話(第19段)是關鍵,應縣木塔、奈良古城、北京古都、河北古廟的故事是理解的基礎。總的就是上述括號內黑體字的幾句話。(學生的一般回答抓住黑體字幾句話或以第2段為主大體回答即可。)

深入的理解宜從對歷史的思考說起。具體如下:

a.第2段說,也許以后的世紀再也沒有那么多被歷史煙塵掩蓋的古寺古塔等待人們去驚奇發現,細心勘察。這一方面是說,在漫長的古代社會,許多古建筑的價值沒有被發現,二十世紀是科技、文化、經濟巨大發展的世紀,富含人類文化精神的現代建筑學已頗為強大,并產生了像梁思成這樣極富文化、人文精神的現代建筑學家(以上兩句話參見各關鍵段),也具備了相應的科技、經濟條件來完成這些考察。因此,就有了應縣木塔的故事,就有了文中說的,把它當做文化遺產,以全新的眼光打量它,梁是歷史第一人。另一方面是說,二十世紀差不多把這些事都做完了,以后的世紀怕再也沒有那么多的古建筑讓人們去細心發現它的價值了。第三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必須和后文關于“嘆為觀止的古都業已消失”幾句聯系在一起。也就是說,二十世紀又是世界政治、軍事以及各種矛盾、觀念激烈沖突的世紀,直到臨近新世紀的最近幾十年世界才更加趨于理性、文明,和平、發展才成為當今的主題。但是二十世紀的大部分歲月,各種戰火、動亂以及錯綜復雜的情況使許多有價值的建筑消失了,前頭那句話里說的再也沒有那么多古塔等待未來的人們去發現就包括這種“古都(應廣義理解為古建筑)業已消失”這一情況。在這動蕩的年代,梁思成們以及理解這些建筑學家的人們出現了,他們的共同努力使許多“人類文化精神、創造精神結晶”的古建筑,如奈良古城,如北京城里故宮等名勝古跡得以保存;也有一些雖經努力而未獲留存,如河北古廟。于是,就有了文中敘述的動人的故事、令人感嘆的故事。梁思成屬于這個世紀,更多的意義就是從這第三方面說的。

b.以上三方面綜合起來就是第2段開頭幾句話:“以后的世紀,恐怕再也難以出現同樣的環境同樣的人物。許多歷史條件已經無法再現”。這就是文章想表達的,梁思成的故事只能是二十世紀的故事。這就是對歷史的富有智慧的思考。

c.本文是文學散文,“梁思成只能屬于這個世紀”是文學的筆法,是抒情的詩意的語言,是充滿激情的強調,強調對梁思成的贊賞,強調二十世紀對梁的特殊意義,也只有這個世紀才有,以后再也不會出現第二個梁思成了。因為是詩的激情的語言,所以不能機械地以為,梁的思想精神不屬于未來的世紀,以為二十世紀以前和以后就沒有這樣的建筑思想,沒有這樣思考的人們,這都是欠妥的。

〖重點語句〗

“梁思成只能屬于這個世紀。”

“也許以后的世紀再也沒有那么多被歷史煙塵掩蓋的古寺古塔等待人們去驚奇發現,細心勘察。”

“以后的世紀,恐怕再也難以出現同樣的環境同樣的人物。許多歷史條件已經無法再現。”

2.學習第3-8段。請學生交流本部分內容所抒發的情感和學習體會。

〖重點語句〗

“我想像著當年。想像著梁思成如何打著電筒爬行在灰塵掩埋的柱梁之間;想像著他們為發現一個千年古塔、為他們的古代建筑研究獲得一個珍貴例證而如何的驚奇和興奮。”

“塔建成之后,能夠把它當作文化遺產看待,能夠以全新的眼光打量它,梁思成肯定是歷史第一人。”

3.學習第9-13段。請學生交流本部分內容所抒發的情感和學習體會。

〖重點語句〗

“古建筑在他眼中,永遠是有生命的物體。一磚一瓦,一根立柱,一處斗拱,一幅雕像,都是活生生的存在。”

4.學習第14-21段。請學生交流本部分內容所抒發的情感和學習體會。

〖重點語句〗

“他知道,地球上的所有文化遺產,都屬于人類。”

“建筑是社會的縮影,民族的象征,但絕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類的結晶。”

5.學習第22-25段。請學生交流本部分內容所抒發的情感和學習體會。

〖重點語句〗

“聽說自己曾經勘察過的河北寶坻一座遼代古廟被拆除,梁思成感到十分惋惜。他有過這樣一句無奈的感嘆:‘我也是遼代的一塊木頭!’”

6.總結:“情智交融”是本文的特點。文章的第一句梁思成只能屬于這個世紀就表現了這個特點,這些抒情的、詩意的語言。是一種激情,是感情強調到極點是有智性思考的基礎的。可以說是有情有理的,而且帶著自己的想像、感受、理解、評論,從感性和智性兩個方面來展示。文章中交織著詩意的渲染、智慧的評述,飽含熱情,構成了一種既有感情強度又有智性深度的風格。

(三)小結本文的中心思想:

〖教學參考〗贊賞擁有“建筑的靈魂”、富有膽識、執著保護文化遺產的梁思成的精神思想,肯定了重視人類文化精神、文化遺產的歷史時代,感嘆該時代在保護文化遺產上仍存的遺憾。

(四)布置作業

1.仔細體味全文富有詩意的句子。

2.你認為最富有感情程度和智慧深度的是哪些句子?如何理解?

第三課時

(一)檢查預習

1.請幾個學生把自己認為最富有詩意的句子朗讀出來。

2.全班分組認真品味這些句子,并說出自己的體會。

(二)讓學生回顧文章寫了梁思成哪些所作所為,作者夾在敘述的評說,起了什么作用。如果省去這些評說,只剩下梁思成的“故事”,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體會本文在智性思考基礎上的激性抒發。

(三)師生合作研討

1.文章強調了“建筑”與“房子”是有區別的,建筑包容了歷史與現實的人類精神,思考:“建筑的靈魂”的具體內涵是什么?

〖教學參考〗

“建筑的靈魂就是建筑中所包容的人類精神,所凝結的建造者的精神和生命。”

上述話語出現在第13段。其他如第2.7.10、11.12.15.19、22.24等段中都有類似話語表述這一“靈魂”,如:它能誘發人們的歷史激情和歷史想像;它是人類的文化遺產;它是有生命的物體,是活生生的存在,是人類將自己與他的建筑視為一體和引為自豪的體現;僅僅是“房子”的房子還不行,它比單純的需要已更進一步;建筑是一種藝術,在某些方面是人類或建造者的表現;是社會的縮影,民族的象征,是全人類的結晶;是人類文化精神的體現。具體如“環繞北京的城墻,是一件氣魄雄偉、精神壯麗的杰作。”

(以上哪一、二處都可作為建筑的靈魂的具體內涵的表述。文中幾次出現的“人類精神”應包括人類的文化、科技、文明、情感、思想、智慧、意志等等,因此可稱人類文化精神。鼓勵學生各抒己見,也可用自己的話表述,但不要脫離文本。)

2. 與上篇課文比,本文寫法有何獨特之處?

〖教學參考〗

本文雖是文學散文,但與上篇課文一樣都是以事實為依據。本文寫法上的不同主要有三點:

a.情智交融,即敘述、描寫、議論、抒情交錯進行,緊密結合,比上篇明顯得多;上篇主要是敘述,有時適當穿插些描寫,發些議論。而本篇,比如應縣木搭的故事,在敘述中不時穿插抒情性的描寫,最后又來幾段抒情性的議論。又如奈良古城的故事,一開始段和“理性戰勝仇恨”段都是以抒情性的語言開頭帶出事實的敘述,“想得更遠,更深”段基本上是以抒情的語言來敘述梁的思想,第19段梁說的話,既是事實的陳述又是借此發議論。再如,幾種表達方式難解難分時就出現了第10段(即詞句品味第1組句)這樣的詩一樣的語言,開頭兩段也是這樣的詩一樣語言的議論。

b.不時出現合理的聯想、想像,乃至合理的虛構,應縣木塔的故事表現得尤為明顯。

c.不時用一些不確定的、限制性的語言,如“也許可以這么說”“恐怕再也難以”“是否還是”“我無法得知”“我不清楚”“我相信”等等。其好處是,既增強了客觀性,又使一些尚無十分把握的但又確需表述的說法、事實能寫進文章。

(四)布置作業

1. 記誦課文倒數四個段落,即從“我開始明白”到“一聲感嘆,世人誰能深深體味

2. 課后完成“閱讀練習•探究”第三、四題。

3. 預習《克隆技術的倫理問題》。

〔附〕《人民科學家的精神風采》和《梁思成的故事》的比較

[教學參考]:

(一)兩文共同之處:

1. 都表現當代學者的精神境界;

2. 都以主人公的事跡為主;

3. 都有引用主人公原話加以表現。

(二)兩文不同之處:

1. 寫法上:

《錢》文幾乎都是敘述,很少有肖像、行動的描寫,沒有多少議論和抒情。哪怕是很突出的事情,也只是敘述,最多是加上一點畫龍點睛式的議論。

《梁》文對梁思成的事跡,不僅僅是加以記述描寫,而是交織著詩意的渲染、智慧的評述,飽含熱情,構成了一種既有感情強度又有智性深度的風格。

2. 在文字上:

《錢》文比較樸素,很少以華麗的形容來抒發作者的主觀感情。語言樸實無華。

《梁》文要精彩得多。是一種抒情的、詩意的語言,既有感情強度又有智性深度。

3. 材料選擇:

(1)《錢》文選取五件事突出人物精神風采。由材料本身來說話,感性素材豐富。

(2)《梁》文選取兩件事突出人物精神風采。感性素材較少,但加入大量自己的想象、感受、理解、評論,從感性和智性兩個方面來展示。同時又引用了當事人的回憶,把自己豐富的感覺和深邃的智慧調動起來,使之融為一體。


擴展資料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籍貫廣東新會,生于日本東京,中國著名建筑史學家、建筑師、城市規劃師和教育家。畢生致力于中國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護,是建筑歷史學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師。梁思成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年)、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參與了人民英雄紀念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等作品的設計。他系統地調查、整理、研究了中國古代建筑的歷史和理論,是這一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者,是新中國首都城市規劃工作的推動者,建國以來幾項重大設計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國國旗、國徽評選委員會的`顧問。在《建筑五宗師》書中與呂彥直、劉敦楨、童寯、楊廷寶合稱“建筑五宗師”。梁思成第一任妻子是林徽因,1919年相識,1928年成婚,育有一女(梁再冰)一子(梁從誡);第二任妻子是林洙,1948年相識,1962年再婚。

梁思成,梁啟超之長子,是梁啟超原配夫人李蕙仙所生,建筑大師,中國古建筑研究領域的著名學者,是解放后致力于保護古建筑的旗幟性人物,中國著名建筑史學家、建筑師、城市規劃師和教育家。

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東京,原籍為廣東省新會縣(今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

梁思成的第二任妻子林洙回憶,梁思成“開玩笑說”,“他的生日,4月20日,和希特勒是同一天。”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按摩高潮A级不卡片 | 自拍视频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色在线费影院 | 午夜高清国产拍精品福利 | 亚洲区小说区激情区图片区 | 婷婷在线视频免费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