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分為元雜劇和元散曲;元曲興起并代表這一時期文學的最高成就,就其本身而言則是由于元曲確立并完善了體制形式,曲的體制具體表現為以下六個方面:宮調、曲牌、曲韻、平仄(zè)、對仗、襯字;
元雜劇:
元雜劇又稱北雜劇、北曲、元曲。元曲包括元雜劇和元代散曲兩個部分,它在金院本的基礎上孕育發展而形成的,正當南戲盛行之際,北雜劇走向成熟。13世紀后半期是元雜劇雄踞劇壇最繁盛的時期。四折一楔子的結構形式是其顯著的特色之一,“一人主唱”是元雜劇的又一顯著特點。元雜劇唱與說白緊密相連,“曲白相生”。元雜劇還有一些特點,如劇本注重舞臺性,角色分工類型化,漠視生活外部形態真實,以類型化、象征化的手法,表現劇作的內在情緒,作家流逸的情思與本質性的真實生活相結合等等。完全具備了戲曲的本質特征,它走完了戲曲的綜合歷程,是嚴謹、完整、統一的,又是個性鮮明的戲曲藝術。元雜劇是在金院本和諸宮調的直接影響之下,融合各種表演藝術形式而成的一種完整的戲劇形式。并在唐宋以來話本、詞曲、講唱文學的基礎上創造了成熟的文學劇本。這比之以滑稽取笑為主的參軍戲或宋雜劇可說已起了質的變化。
元散曲:
一、 元代人稱為樂府。
二、 散曲之名最早見于文獻,是明代朱有墩《誠齋樂府》,此書所說的散曲專指小令,不包括套數。
三、 明代中葉以后,散曲的范圍逐漸擴大,把套數也包括進來。
四、 20世紀以來的學者的論文,把小令、套數都看作散曲。散曲作為文體概念做終被確定下來。
產生與發展
一、 散曲的產生
1、 發源于金詞
根據學者研究散曲產生于金元之際,產生于民歌俚謠。金代的詞已經出現曲的特點,傾向俚俗、率直、詼諧、淺白。金詞對大量北方俚歌俗調的吸收,金詞中的許多詞牌實際上已經是亦詞亦曲,很多詞在文學風格上已經接近后代的曲。
2、 散曲輸入文壇成為散曲文學的主要途徑。金末元初文人沒有科舉取仕這條路可走,加上但是避世——玩世的社會思潮的影響,他們出入秦樓楚館,而大量名妓會制樂府、唱曲,她們將民間的歌曲大量修改、傳唱。文人與她們詩酒相樂、絲竹相和,久而久之,必然導致民歌時調與文人創作的結合。
3、 樂曲的變化。宋金之際,北方少數民族相繼入主中原,他們帶來的胡曲番樂與漢族地區原有的音樂相結合,孕育出一種新的樂曲。散曲便應運而生。
體制
一、 小令
又稱“葉兒”,是散曲體制的基本單位。其名稱源于唐代的酒令。單片只曲,調短字少是最基本的特征。除了單片只曲,還有一種聯章體,又稱重頭小令,由同題同調的數支小令組成,最多可達百支,用以合詠一事或分詠數事。如關漢卿的雙調《大德歌·春》。
二、套數
又稱套曲、散套、大令,是從宋大曲、宋曲諸宮調發展而來的。體制特點有三。
1、 是由同一宮調的若干首曲牌連綴而成。
2、 各曲同押一韻。
3、通常在結尾部分還有[尾聲]
三、帶過曲
由同一宮調的不同曲牌組成。
元曲的聲請特點:
元曲的宮調各具聲情,音樂韻律皆可從其宮調中顯現,元人芝庵〔唱論〕:大凡聲音各應于律呂。分做作六宮十一調,共計十七宮調。如下:
仙呂宮唱:〔清新綿邈〕
南呂宮唱:〔感嘆傷悲〕
中呂宮唱:〔高下閃賺〕
黃鐘宮唱:〔富貴纏綿〕
正宮唱:〔惆悵雄壯〕
道宮唱:〔飄逸清幽〕
大石唱:〔風流蘊藉〕
小石唱:〔綺麗嫵媚〕
高平唱:〔條物滉漾〕
般射唱:〔拾綴坑塹〕
歇指唱:〔急并虛歇〕
商角唱:〔悲傷宛轉〕
雙調唱:〔健捷激裊〕
商調唱:〔凄愴怨慕〕
角調唱:〔嗚咽悠揚〕
宮調唱:〔典雅沉重〕
越調唱:〔陶寫冷笑〕
唐詩宋詞元曲的特點
1.
唐詩的特點:唐詩從形式上講究調聲、隸事和內容上沿襲宮體,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旋律,或慷慨激昂,或纏綿婉轉,或英雄氣概,或兒女情長.
宋詞的特點:它是一種既能合樂而唱又能講求格律的新體詩.它包括有燕樂,民歌,近體詩格律三要素,具有高度音樂性,韻律美和濃郁的生活氣息的文字新形式.詞與詩有著密切的聯系,詞分豪放,婉約兩大流派.
元曲的.特點: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詞曲,政治色彩,文化色彩,藝術色彩都較多較濃.特定時期,政治色彩尤其突出.詞曲均不限形式,基本點沒有嚴格的格律要求. 簡略地說,唐詩堪稱詩中之冠,是最精粹的語言藝術.唐詩作品內榮豐富、題材多樣、技巧嫻熟、名家輩出,是中國古典詩歌史上最璀璨的明珠.詞源于唐,盛于宋,成為宋代 的代表文學.宋詞是詞中精典,它與唐詩一樣,是古代韻文字精華,詞采斐然、韻律優美.與唐詩宋詞并稱的元曲,意境廣闊,內容新潁、豐富,形式靈活、自由.
唐詩、宋詞、元曲各領一代文學之風騷,形成了中國文學史上三座豐碑.在思想性、藝術性方面,唐詩、宋詞、元曲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