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優秀議論性散文范文誰有?
回答
天平和七弦琴
理智和情感是人類生活中的兩只腳印,人類在認知事物的道路上的每一次成長都和他們的理智私感情有關。
認知事物當然必得有嚴格的理智,不能縱容自己的感情和好惡。如果僅僅以感情的親疏遠近來下結論,大多數情況下會得出錯誤的判斷,正如《韓非子》里那個宋國的富人,他的兒子與老人說的是相同的話,而他聽憑感情的親疏遠近卻得出了不同的結論,這當然是沒有道理的。又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中,鄒忌的妻子私他,姬妄畏他,而客有求于他,都說他美于城北徐公。鄒忌最后排除了感情因素的干擾,悟出了一番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
“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常困于所溺。”因為有所溺,有好惡,感情上有親疏遠近,人們在認識事物時便易于被迷失雙眼。這時惟有理性的火光才能照亮黑暗混濁的末知世界,人類要到更高更遠的地方去,健全的理性才是可靠的階梯,布魯諾被燒死在鮮花廣場時,歡呼的人群又何嘗不以為自己才是真理的掌握者呢?但是布魯諾相信理性這個"內心的教師",他要讓"所向披靡的論據萬箭齊發",射穿習慣和感情上依賴的迷霧,把人類在認知事物的道路上引人正軌。
理性固然在認識事物中不可缺少,但我們能因此完全排除了感情因素嗎?難道感情在認知過程中永遠起著反面的作用嗎?
康德仰望星空的時候,他的內心泛起的是崇高的感情,正是靠了這親近永恒、親近真理的感情,他才能在認知彼岸的道路上不斷前進。沒有感情的存在,人類生活會陷人刻板和抽象,我們認識事物不僅要分辨對和錯,也要知道美和丑啊,沒有了情感,藝術如何存在呢?只剩下了冷冰冰的法律條文,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一切熟悉的溫情都離我們遠去,我們能說我們認識了世界的本來面目嗎?生活又有什么樂趣呢?即使是大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也是看重情感在認知中的作用的,有人向他提出一個設想時,他并不判斷正誤,只說:"啊,真丑!"他不愿意在丑的事情上花費時間,在他眼中,即使是物理學中丑也不能立足。
因此我們認知事物時,既要有冷眼,又需要熱心,雖不能任憑感情的親疏遠近去判斷,又不可僅僅是可憐的"數字化生存"。在理智和情感、天平和七弦琴的引導下,我們才能“詩意地棲居”。
擴展資料
放下感情的葉片
常常是一位親人的生命如流星般隕落,我們才悲哀于死神的無情;常常是一位明友在與疾病殊死斗爭,我們才咒罵病魔的猖狂橫行;常常是我們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侵犯.我門才會正視社會上的毒瘤……
我們往往只在意與自己密切相關的事情,我們的眼光常常只停留在一小部分人身上。比如父母、師長、友和自己。血脈相連、骨肉至親、同甘共苦、袍澤之誼,我們對他們的感情便非同一般的`親近。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一些若有若無的屏障,像冰冷的玻璃窗.把自己的世界和外面的世界分離在兩邊;內心的感情弄不好便是這種屏障,它有著美麗的色彩,有時卻讓你頭腦暈眩,看不分明。
死亡,疾病,傷害,不公平……這些早已存在。而且,以它們為名義的戲劇,正時時刻刻在這個世界上演。一些令人傷心或憤慨的故事,也曾經使我們悲哀落淚,但不久就被拋到九霄云外;一些丑惡的現象,也曾經讓我們義憤填膺,,但很快又讓位于別的什么令人激動的事情。這一切的一切,只不過是因為,它們發生在別人身上,離“我的世界”實在太遠;我們的感情,于是乎在空氣中冷卻,凝固,墜落!
只有當這些遭遇降臨到自己或親近者身上時,我們才會真切體會到事物的意義。也許惟有此時,我們才能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世界——從前它阻隔在“我的世界”之外,遙遠如天上的星星;而此時,它悄悄地來到了我們身邊,清晰得如故鄉的風景。
自己的感情,很像一片葉子,光潔美好,放在眼前觀賞,總是愛不釋手。殊不知因此卻屏蔽了不遠處的“泰山”。世間有無數人,在對待“不關己”之事時,如隔河看景,冷漠鎮靜;而在處理切身之事時,為“情”所困,深陷其中難以自拔。感情原本美如珠鏈,此時,卻成了繞項的鎖鏈。
所以,在面對事物的時候,我們不妨暫且放下感情的那一片美麗的葉子,將自己關于感情的“親疏”之別埋在心底,擦亮眼睛,仔細地來看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