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聽蟬鳴賞蟬詩
蟬,俗稱知了,也叫螞蛣鳥、蛣蟟猴,世界上現有3000多種。在我國,科學家已發現200種左右,并根據其生長季節,將其分為春蟬、夏蟬、秋蟬。春蟬鳴聲尖而高,夏蟬鳴聲響亮,秋蟬的鳴聲聽起來有些哀轉。雌蟬不會鳴叫,故稱“啞蟬”,古希臘詩人薩拉朱斯曾有兩句非常幽默的《詠蟬》小詩:蟬的生活多么幸福呀,因為它們有不會開口的太太。
雖然說雄蟬被人們譽為“不知疲倦的歌手”,但它唱歌卻不是用嘴,而是靠胸腹部的一對鳴器。這鳴器內有氣腔,外有響板,氣流從氣腔中沖出,響板和全身震動,便發出了聲音。昆蟲學家經過長期研究發現,雄蟬的歌唱能反映出天氣的變化。例如,眾蟬齊鳴,是好天氣,蟬鳴嘎然而止,預示著暴風雨即將來臨;天氣陰沉,忽有蟬鳴,說明天氣即將放晴。唐朝著名詩人許裳在《聞蟬》一詩中就有明確表述:“造化生微物,常能應候鳴”。唐朝另一位大詩人白居易則在《六月三日夜聞蟬》一詩中告訴人們在蘇州一代,蟬鳴開始是在每年的農歷六月初:“微月初三夜,新蟬第一聲。”
蟬的幼蟲生活在土壤里,吸食植物的根,成蟲時吸食植物的汁。然而,古人卻誤以為蟬靠飲露為生,因而把蟬視為高潔的昆蟲,不少文人雅士也就寫下眾多的詠蟬詩,或寄托自己的理想,或暗喻自己坎坷不幸的身世。漢代偉大的歷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寫道:“濯淖泥之中,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這里以蟬為比喻,高度贊揚了屈原的高風亮節,不隨波逐流。隋朝舊臣虞世南,才高學廣,為人正直,被唐太宗李世民留用并深得器重。他有感而發,寫了一首《詠蟬》詩:“垂縷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已遠,非是藉秋風”,意思是說,只要立身高潔,不需憑借任何力量,自可聲名遠揚。而晚唐詩人李商隱滿腹經綸,抱負高遠,卻想不到陷入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不受重用,潦倒終身。因而在聽到蟬鳴之后,便由蟬的立身高潔,聯想到自己的清白,于是以《蟬》為題作詩一首:“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詩人抓住蟬的特點,以情作詩,為情造文,詩中的蟬可謂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與頌揚蟬的高潔相反,詠蟬詩中也有譏諷蟬的污濁的。唐末詩人陸龜蒙和羅隱各作有一首《蟬》詩。在陸龜蒙的筆下,蟬是卑鄙無能之輩:“只憑風作使,全仰柳為都;一腹清何甚,雙翎薄更無”。而在羅隱的筆下,蟬則是趨炎附勢之徒:“大地工夫一為遺,與君聲調偕君綏。風棲露飽今如此,應忘當年滓濁時”。兩詩借蟬言志,對唐末的社會腐敗、官場污濁,進行了有力的諷刺和批判。曾擔任任侍御史的唐代詩人駱賓王,在高宗儀鳳三年(公元678年)受人誣陷被以貪贓罪名下獄。身陷囹圄的詩人在聞聽蟬鳴后,聯想自己的遭遇,便吟出一首也寫過一首《詠蟬》詩:“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該詩借蟬抒懷,對當時社會的落后險惡進行了披露,并對自己政治上的不得意進行了描寫。全詩取譬貼切,用典自然,語多雙關,于詠物中寄情寓興,由物到人,由人到物,達到了物我一體的境界。
蟬聲響亮而高遠,對此許多詩人也進行了生動的描寫。南北朝時期梁朝辭賦家蕭子范曾作有《后堂聽蟬》一詩:“試逐微風遠,聊隨夏葉繁,輕飛避楚雀,飲露入吳園。”全詩緊扣聽蟬,一句一事,筆墨變幻,追新出異,如今讀起來,似乎可使人們聽到夏蟬的鳴聲,看到夏蟬的活動。唐代詩人虞世南則作有一首題為《蟬》的詩:“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全詩表面是重寫蟬聲的遠揚,實際是借以比賢德之人自然聲名遠播,并不需要外在的憑藉,顯然是對人的品格美的贊頌,讀之可從中悟出些道理。而唐代另一位詩人盧仝則作有《新蟬》一詩:“泉溜潛幽咽,琴鳴乍往還。長風剪不斷,還在樹枝間。”短短幾句,便把蟬鳴的聲音描寫得栩栩如生,那聲聲吟唱像幽咽的流泉,仍然響在人們耳邊。而宋代詞人王沂孫所作的 《齊天樂·蟬》托物抒懷,在描寫蟬鳴的聲音中流露封建士人對國家破敗、身無所托的悲傷:“病翼驚秋,枯形閱世,消得斜陽幾度?余音更苦!甚獨抱清商,頓成凄楚。”
此外,唐朝詩人雍陶也作有一首《蟬》詩:“高樹蟬聲入晚云,不唯愁我亦愁君。何時各得身無事,每到聞時似不聞”,清代詩人朱受新作有《詠蟬》一詩:“抱葉隱深林,乘時慧慧吟。如何忘遠舉,飲露已清心”,南朝詩人陳正見偶得一首《賦得秋蟬和柳應衡陽王教詩》:“秋雁寫遙天,園柳集驚蟬;競噪長枝里,爭飛落木前。風高知響急,樹近覺聲連;長楊流喝盡,詎識蔡邕弦”,這些詩作雖同樣是即景寫景,描寫蟬鳴,讀之卻有一番清新別致的機趣。
1、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白居易《觀刈麥》
2、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3、水滿有時觀下鷺,草深無處不鳴蛙。——《幽居初夏》
4、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西江月》
5、連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覺夏深。——《喜晴》
6、僧舍清涼竹樹新,初經一雨洗諸塵。微風忽起吹蓮葉,青玉盤中瀉水銀。——施肩吾《夏雨后題青荷蘭若》
7、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當戶轉分明。——更無柳絮因風起,惟有葵花向日傾。——司馬光《客中初夏》
8、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
9、微風忽起吹蓮葉,青玉盤中瀉水銀。——《夏雨后題》
10、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納涼》
1、莫侵殘日噪,正在異鄉聽。——五代楚·劉昭禹《聞蟬》
2、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蟬》
3、門柳不連野,乍聞為早蟬。游人無定處,入耳更應先。——《早蟬》
4、蟬發一聲時,槐花帶兩枝。只應催我老,兼遣報君知。——《聞新蟬贈劉二十八》
5、一聲初應候,萬木已西風。偏感異鄉客,先于離塞鴻。——《聞蟬》
6、秋來吟更苦,半咽半隨風。——唐·姚合(《聞蟬寄賈島》)
7、早蟬孤抱芳槐葉,噪向殘陽意度秋。也任一聲催我老,堪聽兩耳畏吟休。得非下第無高韻,須是青山隱白頭。——《早蟬》
8、日夕涼風至,聞蟬但益悲。——唐·孟浩然《秦中寄遠上人》
9、飲露身何潔,吟風韻更長。斜陽千萬樹,無處避螳螂。——《畫蟬》
10、落日早蟬急,客心聞更愁。一聲來枕上,夢里故園秋。——《聞早蟬》
11、一聞愁意結,再聽鄉心起。渭上新蟬聲,先聽渾相似。——衡門有誰聽?日暮槐花里。——唐·白居易《早蟬》
12、鬢蟬似羽。輕紈低映嬌嫵。憑闌看花,仰蜂粘絮。春未許。寶箏閑玉柱。東風暮。——《垂絲釣》
13、新蟬忽發最高枝,不覺立聽無限時。正遇友人來告別,一心分作兩般悲。——《聞蟬感懷》
14、火云初似滅,曉角欲微清。故國行千里,新蟬忽數聲。——《聞蟬》
15、紅樹蟬聲滿夕陽,白頭相送悲相傷。——唐·元稹《送盧詩》
16、蕭條旅舍客心驚,斷續僧房靜又清。借問蟬聲何所為,人家古寺兩般聲。——《秋蟬聲》
17、蟬鳴兮夕曛,聲和兮夏云。白日兮將短,秋意兮已滿。——《聽早蟬歌》
18、新蟬終夜叫,嘒嘒隔溪濆。杜宇仍相雜,故人聞不聞。——《聞新蟬寄桂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