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說明文的三要素是什么?

回答
語文迷問答

2017-03-31

三要素

1.內容的嚴密性:

如實地反映客觀事物,把握事物的特征、本質和規律,給讀者以正確無誤的認識。

2.說明的生動性:

按時間順序寫和記敘文相似;按空間順序寫需注意觀察點,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東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按邏輯順序寫要注意摸清各部分的內在聯系,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現象到本質。

3.語言的準確性:

表示時間、空間、數量、范圍、程度、特征、性質、程序等,都要求準確無誤。語言簡明,說明嚴密,擁有科學性和嚴謹性。

例如:

(1)大家知道,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太陽給予的光和熱,而太陽還可以再給人類正常供熱40億年,40億年以后,太陽將不斷膨脹,直至將地球吞沒。而太陽為地球持續供熱4000萬年是毫無問題的,因為這4000萬年所提供的熱量還不到太陽總量的1%。所以,人們可以將4000萬年定成一個在地球上生存的時間目標。(列數字)

(2)如果說,200年前的工業革命是人類科技的一個質的飛躍,那么這200年間所耗用的自然資源是前面400萬年間所耗用的資源總量的N倍。工業上,農業上,生活上,處處都在浪費,處處都在破壞。如果繼續往這個方向發展下去,不出400年,地球將面目全非。


擴展資料

說明結構

結構

說明文的結構一般有五種:

1.總分式

事物說明文常用的結構形式:

(1)總——分,如《蘇州園林》(先總體的概括,再分說。結尾沒有總結性的語言)

(2)總——分——總,如《故宮博物院》(先總體的概括,再具體來說,最后再總結)

(3)分——總。

2.統分式

事理說明文常用的結構形式:

各層之間的關系是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現象到本質。各層之間的關系為遞進關系,一層一層地剖析事 理。如《向沙漠進軍》。

分清說明文結構的方法

理清段與段、部分與部分之間關系。認清段與段、部分與部分是怎樣組合的,是并列關系還是遞進關系。

3.并列式

文章各部分的內容沒有主次輕重之分.例如培根的《論讀書》,三個部分分別談到了讀書的目的、讀書的方法、讀書的好處,就是采用并列的結構

4.對照式

對照式,就是在中心論點提出之后,從正反兩個方面對中心論點進行論證.運用對照式,目的是通過兩個方面的對照,突出說明其中一個方面的正確性,另一個方面只起烘托、陪襯的作用.

5.遞進式

(事理說明文常用的結構形式)各層之間的關系是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現象到本質。各層之間的.關系是遞進的。如《向沙漠進軍》。 遞進結構的主要形式有: ①現象——本質; ②特點——用途; ③原因——結果; ④整體——部分; ⑤主要——次要; ⑥概括——具體。

思路

1、按說明對象的自身條理性來安排結構

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條理規律,把握了這種規律并據此安排結構,能使說明的內容井然有序,條理清楚。一般來說,運動、變化、發展的事物,它的條理性表現在時序上,不同時間有不同的形態,說明時可按時間順序安排結構。如《從甲骨文到縮微圖書》,就是按時間順序安排結構的,先寫文字產生和出現書籍的雛形,再寫正式的書籍,最后寫現代的書籍,從而說明了書籍演變發展的過程。

處于靜止狀態的事物,如建筑群、名勝古跡、物品等,常常從空間位置上體現它的條理性。說明這類事物,宜按空間順序,先表后里、先外后內進行說明。如《故宮博物院》說明一個古代建筑群,這個建筑群處在一定的空間方位上,排列有序,內部建筑有主有次。文章按照空間位置,先寫外部城門,后寫城內建筑,寫內時先寫主,后寫次。整篇文章層次井然有序。

2、按人們對說明對象的認識規律安排結構

對讀者陌生以及讀者難以理解的說明對象,說明時常常由具體到抽象,由表面現象到內在事理。由個別推及一般。在具體說明中,宜先寫狀態,后寫功用或成因,最后揭示性質特征。如《死海不死》是一篇事理性說明文,具體說明部分先說一種現象:傳說約兩千年前,羅馬統帥狄杜把俘虜的奴隸投在死海里,但奴隸卻安然無恙地浮上來并講述了一個古老的神話故事。然后解釋原因,這是因為死海海水的咸度很高。接著進一步解說死海的成因,說明時先敘事,后說它是自然界變化的結果。這樣說明,讀者易于理解。

對讀者并不陌生的事物或事理,說明時可先說一般,再敘說個別現象。這種寫法宜先寫性質特征,后寫狀態,人們可先獲得事物或事理的總體認識,然后具體理解。如《蘇州園林》,一般讀者都知園林這一事物,但蘇州園林與其他園林有所不同,因此,寫作時宜先說出它與其它園林不同的性質特征,然后具體說它的形態。這種結構安排有利于讀者盡快地認識事物。

說明文的結尾一般是自然結束,說明清楚了,文章就結束了。有的說明文最后再次歸結特征,有利于讀者區別事物。如《故宮博物院》最后寫道:“站在景山的高處望故宮,重重殿宇,層層樓閣,道道宮墻,錯綜相連,而井然有序。這樣宏偉的建筑群,這樣和諧統一的布局,令人不能不驚嘆。”結尾直接點出了故宮建筑群的特征:宏偉、和諧、統一。有的說明文,結尾作一些補充性的說明,或開拓讀者的視野,或增強說明的準確、嚴密程度。如《看云識天氣》結尾是這樣寫的:“在某些情況下,看云識天氣往往要受到限制,因而,還是要依靠天氣預報。”這一補充,比較全面地說明了“看云識天氣”的作用,增強了說明的科學性。

[思路分析]

事理說明文是闡明抽象事理的。這種說明文主要是說明事物的本質、事物內部或事物之間內在聯系一類問題找事物的起因、功用、關系等等進行解說。

下面給出事理說明文的寫作提示

[解題過程]

注意事項

1.審題──弄清說明對象。

弄清說明對象,首先要弄清是寫事物說明文還是事理說明文。弄清說明對象可以從審題入手。如《食物從何處來》,它的語法結構是“食物從何處來”。文章要說明的是食物“從何處來”,即要說明食物是怎么樣來的。《雄偉的人民大會堂》,“雄偉”是個修飾語,指出說明對象的特征,“人民大會堂”是說明對象。由此可以判斷出《食物從何處來》是事理說明文,《雄偉的人民大會堂》是事物說明文。

弄清說明對象之后,就要就題立意──確定中心思想。確定中心思想時,要注意以下三點。首先是正確。也就是說,我們解說的事物的本質及規律性要有科學的根據,經得起實踐的檢驗。其次是深刻。深刻是指說明事物要透過現象揭示本質,反映事物內部的規律性。要使讀者不僅了解事物“是這樣的”,而且要明白“為什么是這樣的”。第三是集中。所謂集中就是重點突出,中心明確。我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是多方面的,感性材料是豐富的,但在確定中心時不能沒有重點,沒有中心,不能企圖在一篇文章里面面都說到。如果面面都講得不深不透,反而會把中心思想給湮沒了。

2.注意說明順序──邏輯順序。

按事物內在聯系安排材料,進行說明,可以用邏輯順序。事理說明文是闡述事理的,用邏輯順序便于說明得清楚明白。我們所學課文《向沙漠進軍》就是用了由因及果的說明順序。闡述比較抽象的自然科學原理,一般要由具體到抽象,由事物的表象分析到事物的本質,這樣一種邏輯順序來說明。因為這符合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比如《花兒為什么這樣紅》一文,開頭先介紹“花朵的紅色是熱情的色彩……”然后由紅花的表象分析到“為什么這樣紅”的本質。同學們在寫作時,究竟使用哪種說明順序,主要是根據說明對象的自身規律和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來確定,沒有固定的格式。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偷拍综合一区 | 日本欧美一级二级三级不卡 | 日本一区二区三不卡高清区免费 | 日韩亚洲国产综合久久久 |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观看视频 | 日韩一级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