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的作文
回答
信心是成功的基石——《只要信心不被打碎》讀后感
我是個愛看書的孩子,書中豐富多彩的故事總能深深地吸引著我。
今天,我看了《時文選粹》中的一篇文章叫《只要信心不被打碎》,這篇文章主要講的是:作者大學畢業后因找不到工作而沮喪萬分,沿著鄉間小路踽踽獨行,這時他看見一位近年才開始學習燒制瓦罐器皿的老人的舉止,深深被打動了。作者看見老人將一大溜剛剛出窯的瓦罐全部打碎,只因為這些瓦罐有一點點小毛病。當作者惋惜老人花費了老人許多心血的瓦罐就這樣打碎時,老人卻說道:“我相信下一爐會燒得更好一些。”
作者聽完老人的話深受啟發,背起簡單的行囊毅然加入了打工者的隊伍中,數年后也擁有了一家不小的公司。
我看了這篇文章也受到了啟發:要成功必須有足夠的耐心,必勝的信心和勤奮努力的精神。其實在我們身邊有許多這樣的人。大發明家愛迪生,他研究發明電燈時,為了挑選最合適的燈絲,試驗了一千多種材料,經歷了數千次的失敗,才以鎢絲為材料制成了世界第一個可以供實用的電燈。試想如果當年愛迪生沒有信心、耐心和勤奮,那么也許就沒有電燈的發明,也許我們現在仍生活在黑暗中。
記得我在去年的暑假,媽媽為了使我有一技之長,送我去琴行學琵琶,老師讓我反復學“彈”和“挑”的基本動作,要求每次彈每根弦要彈200下,共四根弦。而且老師總是認為我的動作不規范,我也因此覺得琵琶太難學。一個暑假過去了,我感到太乏味,每天總是要在媽媽反復的催逼下才彈,由于我極其被動的原因,媽媽就不再讓我學了,結果現在對琵琶仍然一竅不通。這是我從中應該接受的教訓。
我現在還是名小學生,未來的道路還很長。在學習中、生活中,我們也會有很多失敗的時候,但我們往往灰心、沮喪,甚至一蹶不振。這是不應該的,我們應該像文中燒制瓦罐器皿的的老人那樣自信,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足夠的耐心和必勝的信心,只有這樣才能成為對祖國有用的人才。
擴展資料
信心與毅力
考試考查的不僅是學生的學習能力,還包括心理能力。心理素質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考生的水平發揮。我覺得對于考生來說最重要的是信心與毅力。
有人比喻考試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其競爭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面對考試,首先要面對自己。自信心是學習的動力和勇氣。有一個清華才子這樣述說了自己的高考經歷:“記得,我曾經連續兩次模考都考得不理想,老師把我叫去,問我這樣下去能靠上大學嗎?我只說了一個字:‘能。’于是第三次模考我就考了全班第一。”考試前,一定要堅定自己的信念,寒窗苦讀為了什么?為的就是能考上自己理想的`中學、高中和大學。我付出了的努力,就一定會收到回報。我現在正在為我的成功做出努力,我是不會讓我的成功功虧一簣的,堅定的信念,會讓我以加倍的努力去面對挫折和喜悅。
一個人只要選定了參加考試,就注定要放棄很多東西。我記得我四年級那年,因整天看電視,整天打電腦游戲,整天看小說,學習成績一天比一天下降,我很后悔。我知道后悔之后,我從此以后沒有看那么多電視,沒有打電腦游戲,沒有看小說。有位著名的學者曾說過:“作學問就一定要忍耐得住寂寞”。不要總是給自己找個借口休息一下,娛樂一會,這樣只能自欺欺人。只有比別人付出更多,成功的機會才會比別人的更大。對于考生來說,能抵抗得住外來的各重誘惑與壓力,專心致志地去學習,這就是毅力。有了這種毅力,成功也就不遠了。
考試不僅是一種考驗,更是一種磨練,只有經得起考驗與磨練的人才會成功。“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但愿所有人付出的汗水能換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