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起源誰知道?
回答
漢字是世界上使用時間最久、空間最廣、人數最多的文字之一,漢字的創制和應用不僅推進了中華文化的發展,而且對世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中國人對自己文字的起源,大概在戰國時期就注意到了。有人認為結繩是漢字的起源。但不少人表示異議,結繩是上古用以記事的方法,差不多一切原始民族都曾用過。它即便是記事,也畢竟不能算是文字。也有人認為中國的文字源始于八卦。此外,尚有“河圖、洛書演進為文字說”。中國古代最通行之說是倉頡(jié)造字,這至少在戰國末年已經在廣大學者中流傳。
一般說來,文字的發展有一個從多頭到單頭,從簡單到復雜再到簡單,從表形至表音的過程。因此有不少人提出,中國的文字是由勞動人民集體創造,經“巫”和“史”整理并發展而成的。至于“巫”和“史”又是什么人呢?這又有各種不同的猜測。目前,中國史學界較普遍的一種說法是:中國文字源始于殷商。不過稍有異議的人也不乏一例,根據一些人的看法,殷商時代的甲骨文已很成熟。而任何事物總有一個從發生到發展漸趨成熟的過程。因此中國文字的發生始年還可前推。至于推多少年呢?有的主張至少上推一千年;有的主張推至夏末;也有的主張推至夏以前,各執己見。
擴展資料
大約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遺址等地方,已經出現刻劃符號,共達五十多種。它們整齊規范,并且有一定的規律性,具備了簡單文字的特征,學者們認為這可能是漢字的萌芽。
漢字形成為系統的文字是公元前16世紀的商朝。考古證實,在商朝早期,中國文明已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甲骨文的出現。甲骨文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古老文字。在商代,國王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占卜,甲骨就是占卜時的用具。
甲骨在使用之前,要先經過加工。首先把甲骨上的.血肉除凈,接著鋸削磨平。然后,在甲的內面或獸骨的反面用刀具鉆鑿凹缺。這些凹缺的排列是有序的。占卜的人或者叫巫師,把自己的名字、占卜的日期、要問的問題都刻在甲骨上,然后用火炷燒甲骨上的凹缺。這些凹缺受熱出現的裂紋就稱為“兆”。巫師對這些裂紋的走向加以分析,得出占卜的結果,并把占卜是否應驗也刻到甲骨上。經過占卜應驗之后,這些刻有卜辭的甲骨就成為一種官方檔案保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