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是指以古體詩、近體詩和格律詞為代表的中國漢族傳統詩歌。亦是漢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通常認為,詩較為適合“言志”,而詞則更為適合“抒情”。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曹操詩詞有哪些,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賞析: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輪廓。在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體寫竦峙的山島: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詩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則是對“水何澹澹”一句的進一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蕭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涌起伏。這兒,雖是秋天的典型環境,卻無半點蕭瑟凄涼的悲秋意緒。作者面對蕭瑟秋風,極寫大海的遼闊壯美:在秋風蕭瑟中,大海洶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島高聳挺拔,草木繁茂,沒有絲毫凋衰感傷的情調。這種新的境界,新的格調,正反映了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壯志”胸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寫出了作者曹操的壯志情懷。前面的描寫,是從海的平面去觀察的,這四句則聯系廓落無垠的宇宙,縱意宕開大筆,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凸顯在讀者面前;茫茫大海與天相接,空蒙渾融;在這雄奇壯麗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漢(銀河)都顯得渺小了,它們的運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納。詩人在這里描寫的大海,既是眼前實景,又融進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張,展現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偉氣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勢態。這種“籠蓋吞吐氣象”是詩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藝術境界。言為心聲,如果詩人沒有宏偉的政治抱負,沒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沒有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氣度,那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這樣壯麗的詩境來的。過去有人說曹操詩歌“時露霸氣”(沈德潛語),指的就是《觀滄海》這類作品。”
《龜雖壽》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螣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賞析:
這首詩是抒發人生的詠志詩。曹操以神龜,螣蛇,老驥作為比喻,表明宇宙萬物生必有死,是自然的規律,人應該利用有限之年,建功立業,始終保持昂揚樂觀的積極進取的精神。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紀的千里馬,雖然形老體衰,屈居櫪下,但胸中仍然激蕩著馳騁千里的豪情。他說,有志干一番事業的人,雖然到了晚年,但一顆勃勃雄心永不會消沉,一種對宏偉理想追求永不會停息啊!據《世說新語》記載:東晉時代重兵在握的大將軍王敦,每酒后輒詠曹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以如意擊打唾壺為節,壺口盡缺。這首詩始于人生哲理的感嘆,繼發壯懷激烈的高唱,復而回到哲理的思辨曰: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曹操對人生的看法頗有一點辯證的思維,他首先講尊重自然規律,人總是要死的。接著講人在有限的生命里,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去積極進取,建功立業而寫的。
最后再談到人在自然規律面前也不是完全無能為力的,一個人壽命的長短雖然不能違背客觀規律,但也不是完全聽憑上天安排。如果經常注意保養,使之健康愉快,也可以延年益壽的。曹操所云“養怡之福”,不是指無所事事,坐而靜養,而是說一個人精神狀態和身體健康是最重要的,不應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壯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積極進取精神,永遠樂觀奮發,自強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曹操以切身體驗表達了人的精神因素對健康的重要意義,從這方面來說,它又是一篇絕妙的養生論。南朝鐘嶸寫了一部《詩品》,品評詩人,區分第等,把曹操的詩置于下品。可是,曹操的詩卻有了一種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使后代無數英雄志士為之傾倒若狂。
《短歌行對酒當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
賞析:
第一節抒寫詩人人生苦短的憂嘆。“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當”,對著。“去日”,指逝去的歲月。這四句意思是:在邊喝著酒,邊唱著歌時,忽然感嘆道:人生能有多久呢?人生啊,就好比早晨的露水,一會兒就干了,又苦于過去的日子太多了。“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慨當以慷”是“慷慨”的間隔用法,“當以”,沒有實在意義,即指宴會上歌聲慷慨激昂。“杜康”相傳是發明釀酒的人,這里作酒的代稱。這四句意思是:即使宴會上歌聲慷慨激昂,詩人內心的憂愁還是難以消除。用什么來消除胸中的憂愁呢?只有借酒澆愁。我們如何理解詩人這種人生苦短的憂嘆呢?詩人生逢亂世,目睹百姓顛沛流離,肝腸寸斷,渴望建功立業而不得,因而發出人生苦短的憂嘆。這一點我們可從他的另一首詩《蒿里行》中得到佐證:“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第二節抒寫詩人對賢才的渴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引用《詩經鄭風子衿》中的成句。“青衿”,周代讀書人的服裝,這里指代有學問的人。“悠悠”,長久的樣子,形容思念之情。這兩句意思是:你的衣領青青啊,總是讓我如此掛念。原詩后兩句是:“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意思是:雖然我不能去找你,你為什么不主動給我音信?曹操由于事實上不可能一個一個地去找那些賢才,所以他使用這種含蓄的.話來提醒他們,希望賢才主動來歸。“但為君故,沉吟至今。”“沉吟”,低聲叨念,表示渴念。這兩句意思是:只因為你的緣故,讓我渴念到如今。“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四句以女子對心愛的男子的思念比喻自己對賢才的渴求。“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這四句引自《詩經小雅鹿鳴》,《鹿鳴》是一首描寫貴族盛宴熱情款待尊貴客人的的詩歌。前兩句起興,意思是:野鹿呦呦呦呦地叫,歡快地吃著野地里的艾蒿。以下各句描寫賓客歡宴的場面,這里引用的兩句意思是:我有許多尊貴的客人,席間彈起琴瑟,吹起笙樂。詩人引用這幾句詩,表示自己對賢才的熱情。
第三節抒寫詩人對賢才難得的憂思和既得賢才的欣喜。“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明月”,比喻人才。“掇”,拾取,摘取。意思是:賢才有如天上的明月,我什么時候才能摘取呢?“憂從中來,不可斷絕。”由于求才不得,內心不禁產生憂愁,這種憂愁無法排解。“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陌”、“阡”,都是指田間小路,東西向叫“陌”,南北向叫“阡”。“枉”,枉駕,屈駕。“用”,以。“存”,探問,問候。“契闊”,久別重逢。“讌”,通“宴”。“舊恩”指往日的情誼。這四句意思是:(客人,即指人才)穿過縱橫交錯的小路,枉駕來訪。主客久別重逢,歡快暢談,念念不忘往日的情誼。前四句詩人把尋求賢才生動地比作“欲上青天攬明月”,借以表明求賢不得的苦悶和憂思;后四句描寫賢才既得,喜不自勝,歡樂無窮的情景。
第四節抒寫詩人對猶豫不決的賢才的關切和渴望天下賢才盡歸自己的抱負。“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匝”,周,圈。意思是:明月朗朗星星稀,烏鴉向南高高飛。繞樹飛了多少圈,不知哪根樹枝可棲息。這四句是說那些賢才在三國鼎立的局面下無所適從,不知道投靠到誰的門下。詩人希望他們不再猶豫,趕緊到自己這邊來。“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前兩句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話:“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厭人,故能成其眾;士不厭學,故能成其圣。”后兩句借用典故,據《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周公說他“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這四句意思是:山不以它的高而滿足,海不以它的深而滿足。周公熱切殷勤地接待賢才,使天下的人才都能心悅誠服地來歸順。詩人用“山不厭高,還不厭深。”比喻賢才多多益善。以周公自比,表明自己決心禮賢下士,希望賢才全部歸己,幫助自己建功立業,統一天下的宏圖大愿。這幾句畫龍點睛,點明了全文的主旨。
《步出夏門行冬十月》
孟冬十月,北風徘徊,
天氣肅清,繁霜霏霏。
鵾(kūn)雞晨鳴,鴻雁南飛,
鷙(zhì)鳥潛藏,熊羆(pí)窟棲。
錢镈(bó)停置,農收積場。
逆旅整設,以通賈商。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賞析:
這首詩寫于初冬十月,時間比前首稍晚。前八句寫初冬的氣候和景物。“鹍雞”,鳥名,形狀象鶴,羽毛黃白色。北風刮個不停,嚴霜又厚又密,鹍雞晨鳴,大雁南飛,猛禽藏身匿跡,熊羆入洞安眠,肅殺嚴寒中透出一派平和安寧。中四句寫人事。錢、镈,兩種農具名,這里泛指農具。“逆旅”,客店。農具已經閑置起來,收獲的莊稼堆滿谷場,旅店正在整理布置,以供來往的客商住宿,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圖景!詩篇反映了戰后在局部地區人民過上的安居樂業的生活,及詩人要求國家統一、政治安定和經濟繁榮的理想。朱乾說:“《冬十月》,敘其征途所經,天時物候,又自秋經冬。雖當軍行,而不忘民事也。”(《樂府正義》卷八)在一定程度上觸及了本詩的作意。
《嵩里行》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賞析:
《蒿里行》運用民歌的形式,行批判之實,這在當時是一個創舉,這首詩不僅時因戰亂而陷于水深火熱之中的苦難人民,表示了極大的悲憤和同情,而且對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惡元兇,給予了無情的揭露和鞭撻。它是漢未之實錄,是史詩也。全詩風格質樸,沉郁悲壯,體現了曹操作為一個政治家,軍事家的豪邁氣魄和憂患意識,詩中集典故、事例、描述于一身,既形象具體,又內蘊深厚,是曹操比較成功的作品,通過閱讀,不僅可以讓讀者了解當時的歷史事實,還能領略作為詩人曹操的還能領略作為詩人曹操的獨特文風。
《苦寒行》
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羊腸坂詰屈,車輪為之摧。
樹木何蕭瑟!北風聲正悲。熊羆對我蹲,虎豹夾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頸長嘆息,遠行多所懷。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東歸。水深橋梁絕,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無宿棲。行行日已遠,人馬同時饑。
擔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東山詩,悠悠使我哀。
《度關山》
天地間,人為貴。立君牧民,為之軌則。
車轍馬跡,經緯四極。黜陟幽明,黎庶繁息。
於鑠賢圣,總統邦域。 封建五爵,井田刑獄。
有燔丹書,無普赦贖。 皋陶甫侯,何有失職?
嗟哉后世,改制易律。勞民為君,役賦其力。
舜漆食器,畔者十國,不及唐堯,采椽不斫。
世嘆伯夷,欲以厲俗。侈惡之大,儉為共德。
許由推讓,豈有訟曲? 兼愛尚同,疏者為戚。
賞析:
詩從“人為貴”入筆,表達了詩人以“讓”與“兼愛”為基礎的大同思想,為了充分表達這一思想,詩人并寫兩面,一是從“立君牧民”寫起,通過敘述古代君主治民的法則,認為退小人任用德才兼備者是國家昌盛的基本保證;二是通過堯舜之間的對比,怎樣才能糾正“侈惡之大”呢?詩人主張“儉為共德”,在此基礎上,提出“讓”與“兼愛”,即國君賢明,君民平等,執法公正,訟獄不興的大同思想。通過言語,可見詩人渴望國家統一,天下安定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