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通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那么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上海歷年高考滿分作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上海歷年高考滿分作文 篇1
那輝煌的盛唐早已過去,但詩歌仍千百年來在人們心間流淌;古希臘的城邦早已覆亡,而那自由民主的星火卻依舊蔓延,在更深廣的土地上,燃燒了幾千年。
猶太王大衛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銘文“一切都會過去”。是的,沒有什么可以永存,最宏偉的大廈最終也不過化作歷史風塵中的一把碎土,但我們創造過的思想與美,卻在它們的載體與軀殼湮滅后,化作歷史風沙中的一抹余香,纏繞亙古,永不逝去。
當年左光斗被魏忠賢殺害后,他的喉骨被命令磨成粉,隨后魏忠賢一飲而下。連喉骨也徹底地碎了,魏忠賢才徹底放心了,如此,你還如何再上書、進言?他卻不知,自己飲下的,是一生的恐懼。那東林黨人的傲骨不滅,他們的靈魂成為奸惡之人永遠的噩夢,也幻化成為歷史一曲永恒悲壯的絕響。
是的,一切都不會過去。形式的過去預言著內涵的永存。
而今,在這個身邊風景迅速變化的時代里,你是否曾聞到,那風中的余香?古龍曾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有生活的地方,有人的地方就有傳承與遺留。有那么多人感慨的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喪失,于是他們迫切地想重建,想發揚光大。如此并沒有錯,只是有許多的文化,它隨著歷史的云煙,早已很難在當今世界坐上一把輝煌的交椅。它們的位置,應當成為風中的淡淡香氣,人們精神家園的盆景,在無聲中滋養與溫潤我們的感情。那些遺忘是必然的啊,傳統的審美,或是略帶迷信色彩的習俗,它們其實從未在我們身邊消散,只是硬性地想換回轟轟烈烈的紀念形式,我們才反會感到它們逝去的姿態。
并且一切都能,都值得成為那風中的余香。逝與留的辯證正是自然與歷史最智慧的斟酌。當表面隨著風沙漸漸融化,那內核也正緩緩顯露它的精華。時光逝留的沙漏,更能讓我們看清一樣事物它真正的價值。大西北的敦煌,曾經的飛天完整而清晰,但對畫上它的人,它只是壁畫;如今的它雖干涸百孔,卻更能承擔歷史的厚重,真正的杰作,必是經過歷史風霜的淘洗,然后逝去了一些,卻更余留了真和美。
我們這個時代,是否想讓后世回望的時候能找尋到如此一些不滅的精魂?那就讓文學的泡沫,讓市場的包裝淡去些吧,它們,只會在風中逸散。
一直難忘的一次畫展,是新興的畫家自辦的,朋友看到一幅畫問我,那究竟是傳統畫風還是后現代的?我看著那幅畫,很溫暖。
那一刻,我仿佛聞到了風中的余香。
上海歷年高考滿分作文 篇2
在城市的盡頭,沒有繁華的街市,閃亮的霓虹;在城市的盡頭,只有破舊的棚戶區,有飽經生活風霜的生命;在城市的盡頭,有他們這樣一群人。
讓我怎樣稱呼他們?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農民子弟?亦或是農民工二代?不,我不想用這些冰冷的名字稱呼他們,我多想叫著他們帶著泥土氣的乳名,拉著他們的小手,走近他們的生活……
他們從小生長在故鄉的青山綠水中,純潔的靈魂在田野里抽穗拔節。在山野的風中,他們奔跑著,憧憬著。風從田野中吹過,吹進了城市,為了生計,為了未來,他們跟從父母來到了城市,在城市的盡頭扎下了根。
于是習慣了青山綠水的雙眸第一次觸碰到了高樓大廈、車水馬龍。他們不知道怎樣穿過六車道的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數不清寫字樓的層數。繁華的現代文明不曾給他們帶來任何快樂,這一次,卻在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跡。
他們背起書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可是卻在“城市人”異樣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戶口與暫住證的區別。他們都是父母心頭的寶啊!卻過早地承擔了不屬于這個年齡的負擔。
放學回家,他們做好簡單的晚飯,父母還在工地或菜場上勞作;午夜醒來,淚眼中城里的星空沒有家鄉的明亮;悄悄許愿,希望明天他們的打工子弟小學不會因交不出電費而被查封……
然而,在他們日益長高的身體上,我看到了他們的成長。記得一位記者問一個打工子弟學校的孩子,學成后是否會回到家鄉時,小姑娘毫不猶豫地說:當然,一定回去!那一刻,我差點落下淚來,為他們的成長。
記得那年春晚他們稚氣的宣言:“我們的學校很小,但我們的成績不差”、“我們不和城里的孩子比爸爸。北京的2008,也是我們的2008!”他們逐漸成熟,告別昨天的羞怯,開始迎接新的一天。
雖然,他們還在為不多的學費而苦惱;雖然,學校還是交不上水電費;雖然,還有好多體制還不夠完善……雖然有好多個“雖然”,但是,只有一個“但是”就足夠了,已經有好多視線轉向他們,他們正在茁壯地成長。
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盡頭,照亮了他們的生活。
他們,終將會成為我們。
上海歷年高考滿分作文 篇3
“天才,百分之一是靈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但那百分之一的靈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要。”
——題記
如果智慧是一朵蓮花,那蓮花正中一定擎有一支點亮的蠟。熒熒的那一剪光雖微弱曖昧,我也要它驕傲的捧出輝煌。十里平湖,智慧的閃光就仿佛是微風漾起的一道道漣漪;萬紫千紅,智慧的閃光就好像是那偶爾飛來嗅聞芬芳的彩蝶;晴空萬里,智慧的閃光就好似那展翅翱翔嘯唳長鳴的云鶴。
殘酷的歲月揚起漫天黃沙,將一個個或悲壯或悠然的身影埋沒于九尺黃泉,然而,這又怎能湮沒在黑暗中閃動的智慧的火焰呢?一草一木一花一葉,萬事萬物,都在不停地撩撥著我們的情思。情思,是靈感的觸發器。靈感,是和我們捉迷藏的玩伴,稍一疏忽,它就化為一縷青煙無影無蹤。凡人需要靈感,文人更需要靈感。后者比之于前者,其可貴之處正在于他們多半會緊緊抓住這黑暗中的那一道閃電。
南山之下,遍地金菊,不正是激發出陶潛靈感的產物嗎?菊香彌漫,再酌上幾杯濁酒,豈不美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景此情,夫復何求?會稽山陰蘭亭,云天朗朗,惠風和暢。諸位文人墨客列坐水濱,流觴飲酌,歌詠唱答,不也是出自內心深處被激發出的那些許情感嗎?一篇《蘭亭集序》,唱出了“齊彭殤為妄作,一死生為虛誕”的感慨。還有赤壁古戰場,不只有多少人去憑吊過。蘇東坡、辛棄疾,后來者更是不計其數。赤壁在他們的頭頂上架起一道美麗的彩虹,在文壇豎起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我們生而平凡,可是我們依然對自己心靈上閃過的微光視而不見,更不用說伸出手抓住它了。一個落地的蘋果成就了牛頓在科學界的豐功偉績,一只飛翔的鳥兒為萊特兄弟展開了翱翔天穹的機翼。“靈感是一個不喜歡拜訪懶漢的客人,”車爾尼雪夫斯基如是說。我們無意中丟棄了屬于自己的財富,不正是由于我們的懶惰嗎?
上海歷年高考滿分作文 篇4
人在出生之前有些事便已注定,無從改變,無法抗拒,卻又不得不往前走,因此人不是自由的。然而人又是自由的,盡管要穿越沙漠是強制的,但是穿越沙漠的方式、姿態和過程卻是可以選擇的,人生價值也在這個過程中得以體現——只有享受“不自由”的自由,才能領會生活乃至生命的意義。
喬布斯說過:“你將會死去。”是的,死亡是每個人的終點,也是每個人命中注定的事,無論如何長壽的人都逃不過這宿命,惟其如此,生命也因此變得珍貴。可是,這也使那些畏懼死亡的人開始畏懼前行,就像他們說的:“每過一天,就是離死亡近一步。”
然而人生就像那片必經的沙漠,不論你是否愿意,都必須要穿越,哪怕終點是死亡。所以,與其畏手畏腳,懼怕那個終會到來的一天,不如像史鐵生一樣,將死亡看做一個終會到來的“節日”,以一種樂觀快樂的心情享受這個充滿限定的人生。
盧梭曾言:“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誠然,人生充滿了限定,充滿了不可掙脫的枷鎖,就像大自然一樣,人生也定有它自己的規律和原則,有些向往“自由”的人企圖去掙脫束縛,結果又如何呢?追求到的自由變成了更多的不自由。
那么,難道我們一定要在束縛中壓抑地過完一生嗎?當然不是。盡管我們不能逃離人生本質的束縛,但是我們可以享受這不能自由中的自由,做一個帶著鐐銬跳舞的舞者。就像約翰·康緹斯一樣,人生于他充滿了束縛與不自由,診斷當天就被醫生判了“死刑”的他用自己的行動告訴人們,哪怕人生給他安上枷鎖,帶上鐐銬,他也能在心靈上翩翩起舞,用心靈去享受這個看似不自由的人生。
的確,人生的不自由與每個人來說都是不可以改變卻又不得不面對的,但就像你可以選擇種方式穿越沙漠一樣,你也可以選擇多種方式度過人生。在我看來,最好的辦法莫過于去享受,享受這個不自由的人生,享受不自由中的自由。鳥飛得再高也飛不出天空,魚游得再快也游不出大海。萬物生活在不自由中卻又活得自由自在,就像人生一樣,享受不自由的自由便不會感覺自己活在束縛中。
上海歷年高考滿分作文 篇5
什么人走近了看,看清楚了,各個側面都看到了,你就會發現他有著與平時不同的另一面。
大學時一個女同學,看上去柔弱至極,男友對她也呵護至極。
畢業沒多久結婚,婚后沒多久那一位意外溺水而亡。都以為弱柳扶風的她,一定承受不了如此打擊,不發瘋也要病倒的。豈料,她堅強似鐵,很快從悲痛中解脫。現在,她生活得很好。
人總有另一面。
沉默害羞之人,有忠厚誠實的另一面;
頑皮搗蛋的孩童,有勇敢活潑的另一面……
人的另一面往往隱匿于這一面之后,沒有契機,或許永遠無法被人認清。
因此,有時候真需要我們耐心挖掘。
有些人為了某種目的,有意表現這一面,隱藏另一面,所以俗話才說:“知人知面不知心”,又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生活中我們常聽到有人抱怨:原來某人兩面三刀,某人陽奉陰違——這就是說,他丑陋的另一面終于敗露于世了。
人有另一面很正常,就如同有陽光就有陰影,世界就是矛盾的對立統一體。
懂得此理,我們就不至于看見一個男人落淚就以為他是懦夫,聽到一個女子哭泣就以為她是弱者。
我們也不至于看到別人滿面堆笑地恭維,就心花怒放,聽到別人憤怒的指責就耿耿于懷。我們還能辨得出殷勤背后的勒索,悟得出嚴厲中深藏著的愛意。
上海歷年高考滿分作文 篇6
沒有核的果實無法在自然界生存,沒有米粒的稻穗總是揚著無知的頭顱。那么失卻了魂魄的人呢?在這個傳媒眾聲喧嘩的年代,在這個真文化、偽文化魚目混珠的年代,我們是否已被繁華迷了眼,丟了心?
康德有云:常有二理,在手心焉;敬而畏之,與日更新;上則為星辰,下則為德性。但是在今天,當我們只會坐在草地上,四十五度仰望空中生長的朵朵浮云時(郭敬明),誰還能理解昔日哲人心中的敬畏之情?當“簡單”的《老鼠愛大米》唱紅大江南北時,誰還會重拾“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那般泛黃的感動?
當下的文化生活常流于簡單、幼稚。無可否認,青春文學確實能帶來夢幻般的感動,通俗歌曲也不失為茶余飯后的消遣,但倘若這一切成為文化的主流,當一個人沉浸于其中難以自拔時,很難想象他能直面現實,讓心智與身體共同健康的成長。
當下文化生活的另一股暗流便是平庸、浮躁的喧囂。每天,大量的娛樂新聞讓人們津津有味地咀嚼名星的緋聞瑣事,各類“速讀名著”“小故事里的大智慧”常駐暢銷書之列。以至于有人不無憂心地說,當綠蒂主動投懷送抱時,維特還有什么煩惱?
一個人可以忍受物質生活的貧困,卻不能不追求精神生活的高貴。類似的文化快餐除了提供暫時的聲色之娛,還有什么能留駐心田,在心湖里回蕩幾許波紋的呢?
個體的精神文化缺失令人遺憾,但當其成為整體性的精神信仰缺席時,便是可悲甚至是可怕的情形了。中國舊有的三綱五常已被破除,新生的文化秩序尚未完全建立。生活在這種環境中的我們,是否也成為了迷惘的一代?所幸的是,人文精神并未完全流失。當年輕志愿者馬驊在梅里雪山間失去生命時,便將詩人的理想主義帶到了那里,成為了插在精神雪峰上的標桿。當昆曲在大學校園引起轟動時,不由讓人相信,傳統的文化經典對于麥當勞下長大的年輕人們仍有著磁石般的吸引力。
一個人僅僅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擁有更為廣闊的精神世界。對于青少年而言,精神之魂也許并不在遠處,而在被重重偽文化掩蓋的內心深處。
魂兮,歸來。
上海歷年高考滿分作文 篇7
不畏懼山高路遠荊棘坎坷,不畏懼海涌浪濤潛流暗礁,我要拔山涉水,到達夢的遠方。
陽光總在風雨后,要相信盡頭有彩虹。成功,只屬于迎難而上的人。淋漓的大雨固然讓人寒噤顫栗,但雨后的彩虹也會讓人感到溫暖幸福。如果你在“風雨”中退縮潛藏,你將會錯過天空中美麗的彩虹,甚至星星和月光......亦將碌碌無為,平庸一生。我不想要這樣的生活。一點未知數都沒有,那明天還有什么意義呢?山路漫漫,滄海茫茫,人生之路亦充滿艱難,但總有一座座山峰等著我去攀爬,總有一片片荊棘等著我去穿越,總有一條條大河等著我去淌過。世界那么大,我想去闖闖。如果畏懼眼前的風雨而停滯不前,成功永遠只是在遠方。
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峭壁上的玫瑰,只屬于勇于攀登的人;大海里的美景,只屬于勇敢深潛的人;黑暗后的黎明,只屬于勇敢執著的人。不去想,山有多高,只有一往無前的攀爬才能到達頂峰;不去想,海有多深,只有無所畏懼的下潛,才能一覽海底風光;不去想,天有多黑,只有勇敢前行,才會走向黎明。既然鐘情于玫瑰,傾心于王子,就要勇敢追求。要知道,玫瑰,美景,黎明,只屬于迎難而上的人。
無須找什么借口,一無所有就是拼搏的理由。生活是殘酷的,它并不會因為你的彷徨而對你手下留情。你要明白:在你彷徨的時候,總有人在前行,在你放棄的時候,總有人在堅持,你所能做的只有含著眼淚忍住疼痛,奮力向前奔跑。既然選擇了泥濘,跪著也要走完。要想得到從未有過的收獲,先要付出從未有過的辛動。要知道,黎明前的夜是最黑暗的,暴風雨前的天空是最沉寂的,成功前的跌倒是最疼痛的。然而黎明只屬于勇于同黑暗作斗爭的成功者。只要你堅強的走下去,暴風雨終將過去,傷口終會痊愈,成功必將屬于你。如果你不是傳奇,就不要幻想遇到一個傳奇。只有努力豐富自己,把自己變成一個傳奇,成功才會來到你的身邊。要清楚,我的未來不是夢,我會充分利用每一分鐘,我的未來不是夢,我的心跟著希望在動。
曾經多少次徘徊在路上,曾經多少次折斷過翅膀,如今我已不再感到迷茫,我要我的生命得到解放,我想要怒放的生命。就像穿梭在無邊的草原,就像佇立在彩虹之顛,擁有超越夢想的力量。
以夢為馬,拼搏趁年華,于夢作伴,青春走天涯。
成功,只屬于迎難而上的人。
上海歷年高考滿分作文 篇8
真情莫過共握手!
——題記
虛掩的房門“咯吱”一聲開了一道縫隙,爸探進半個腦袋向里張望。天剛亮,同房的病友可能正在夢鄉。我剛醒,縮著身子用被角半掩著臉。沒錯,是爸!
紅的,一大束康乃馨,我驚呆了。那天,爸依舊是穿著那身泛白的工作服,頭發很凌亂,或許外面風大。清早的霧水打濕了他的發尖,臉上似乎還帶著風的痕跡,看起來比以前滄桑了許多。然而,我禁不住想笑,爸的樣子笨拙而滑稽,他那一身裝扮與他胸前一大束康乃馨極不相稱。我總以為,鮮花該是有著某種浪漫和情調。爸朝我這邊走來,我咧著嘴躲在被角里偷偷地笑。“哦,醒了。”爸驚詫的表情讓我知道我是多么愛睡懶覺。“嗯,可是老爸,您這花是給我的?”我還是有點狐疑。這一問,爸反倒有點緊張,兩只手不停地換著拿花,臉上泛起了紅暈,慌亂地點了點頭。“昨天還和你媽商量著買什么,后來你媽說你喜歡康乃馨。一大早我就到花店揀了幾束新鮮的,只是店主將它包裝得太鮮艷……”爸停住了,他可能真的.不習慣這種送花的場合。
爸翻遍了抽屜終于找到了一個插花的瓶子,很臟。沒等我說話,爸已放下了花一路小跑著出去。我端詳著那一大束火紅的康乃馨,竟不知怎么已被感動了。我又想起了出事的那天,媽的慌亂,爸的平靜。腿摔成了骨折,都怪我騎車太粗心。當時只記得一陣巨痛,腿再也拿不動了。醫院的急診室在四樓,電梯口擠滿了人。我知道爸媽是擔心我病情嚴重才決定上急診室。爸背著我急匆匆地爬樓梯,一路上沒歇過。伏在爸的肩上,我清清楚楚地看清了他臉上的汗珠。爸的身體很單薄,可背我的時候我分明感到了他的力量。四樓,我不知那長長的樓道有多少階,也沒有目睹爸將我送進急診室后的氣喘吁吁。那絕不是一段好走的路……爸捧著花瓶進來了,臉上是憨厚的笑。那一刻,我有一種想哭的感覺。人說,樸素的愛卻是最偉大的。我恍然明白,其實爸從來沒有給過我富麗堂皇的愛。我和他的故事沒有影片上的轟轟烈烈。我的童年,他的愛是交給了三月里高飛的風箏,黑眼睛的小鯽魚……點點滴滴地用溫暖包圍我長大。
不知何時,爸已插好了康乃馨,一個人憨憨地在排列每朵花的順序。左邊、右邊、向上、向下。我靜靜地凝望他,感受滿屋里清晨的祝福。花瓣上,一滴露珠滑落了下來。微妙的情感里,康乃馨也懂得為我流淚。
……我漸漸地睡著了,迷迷糊糊有一雙手將我的手輕握,我沒有睜開眼,然而我的眼淚卻終于不爭氣地流了一滿臉。
眼中有淚
執子之手,今生珍重——題記
我不承認自己是林黛玉式的多愁善感之人,也不會覺得是悲秋傷春的婉約詞人,更不會相信看著“情深深,雨朦朦”便會淚眼婆娑。
但我絕不是一個情感蒼白的人。然而,好長時間沒有過流淚的感覺。或許是我自己將眼淚埋藏得很深,也或許是現實太殘忍,壓抑著眼淚不讓流出罷。久違了,流淚的感覺!
前些日,朋友來信說,他已通過了有關方面的考試,準備去新加坡,并且將在十二月回家一趟。拿著這封薄薄的信箋,卻仿佛重有千鈞。他是我高中三年結識的最貼心的朋友。高中畢業,他順利進了重點大學,不幾日又將出國,而我卻被命運之神揮鞭逼進了復讀班的角落,不免有些自悲自憫,黯然神傷。
那是一個暮色將垂的黃昏。時至深秋,氣溫也很有些低。朋友帶著仆仆的風塵到學校來找我了!“兄弟!”我一眼認出是他,興奮地喊了出來。還是像從前一樣,朋友沒有太多的言語,只是簡單地介紹了一下新加坡方面的情況。畢竟,對于未來的路,他也很難說清。他說再過幾天就要啟程,可能兩年三載回不來,我不禁心一沉,我知道,朋友有自己的人生,有自己的道路,我也有我要揮刀斬去的荊棘,我也有我要拼殺出來的血路,我們不可能永遠面對面地交談。但這一消息的確來得太突然,我幾乎沒有反應過來。過了今天,就要和真正朋友天各一方,真有點失落的空蕩。
上海歷年高考滿分作文 篇9
握手,一種再平常不過的禮儀。握手,讓熟悉感情變得更加深厚。ノ蟻胛兆∧愕氖鄭我最慈祥的媽媽。是您,給了我享受陽光和雨露的生命。從十月懷胎到呱呱落地,您滿懷興奮、期待和不安走過了多少個白天和黑夜。無聲的淚水浸透360個不眠的日子,那是您作為一個完整女人的幸福的眼淚,卻也是您忍受了多少辛酸和痛苦的眼淚。當新生的生命在您的呵護下一天天地長大,您的生命卻也在一天天的老去。無私的母愛化成了您的子女健康成長的甘甜乳汁,卻也在您的額頭深深地刻下了一條條歲月的皺痕。都說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那么,我最慈祥的媽媽,就讓我緊緊地握著您的手,看那爬滿老繭的手有過我多少成長的痕跡,心里面一次次地感受著您給予我的最偉大的愛,然后,我就可以忘卻這一路上所有的淚水和傷痕,再一次靜靜地享受著陽光和雨露。
我想握住你的手,我最慈愛的爸爸。是您,給了我行走的力量和勇氣。依稀記得,兒時剛學走路,每一次我摔倒了,您并不是立刻就拉我起來,而是在旁邊一邊安慰我別哭,一邊鼓勵我自己站起來。您說“男子漢,要自己學會走路,摔倒了,就要自己站起來。”雖然那時候我根本就不聽不懂您那些話的意思。但是,當我真的自己站了起來以后,您那滿面的笑容讓我忘記了摔倒時的疼痛。并且在以后,每次摔倒以后,我都學會自己站起來。都說“知子莫如父”,也許曾經年少的我并不是真的理解了父親那些話,但隨著我一天天的長大,我也便開始懂得了父親那些話雖然看似簡單卻又是多么的意味深長!
我想握住你的手,我最可敬的老師。是你們,傳授給了我寶貴的知識,讓我從一個無知的小孩成長了一個懂事的年輕人。從教會我讀懂書本上的每一個漢字、每一行句子,到讓我讀懂社會這本無字“天書”,多少個清晨和午夜,多少滴汗水和眼淚,多少份操勞和期待,從你們的青春到生命劃上圓滿句號的那一瞬間,始終延續著在那三尺講臺上。如果握手可以表達我對你們真切的感恩,請讓我緊緊地握住你們的雙手,就這樣握一輩子。所有的感恩,但愿都能化成最本真的祝福,祝福老師一生平安。
握手,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加的美好!
上海歷年高考滿分作文 篇10
似曾相識燕歸來
現代刑偵理論中總有憑筆跡辨人一說,因為一個人再怎么隱藏、偽裝,流在骨中的血脈是不變的,而筆跡如是,文章亦如此,于書山稗海中沉潛含玩,鉤沉覺隱,一旦發而為文,縱有千萬般隱匿修飾,字里行間總是風流個性,不可抑勒。
普魯斯特早年時發表過一些小說與評論,縱然與舉世聞名《追憶》一文相差頗多,不論從語氣還是行文方式都有不同,但若仔細品味,他那對于細微事物的把握自始至終都融在了文章的骨子里。“氣味與滋味卻會在形銷之后長期存在”,它們“以幾乎無從辨別的蛛絲馬跡堅強不屈地撐起回憶的巨廈”。他的風格就如同他的氣味,別人模仿不來,他也去除不了,無論是什么內容,揮之不去的總是“似曾相識燕歸來”之感。
所以,不論是作家還是平凡人,一旦拿著筆寫下字,就相當于把自己的思維、人格的一部分展現出來,而歷史洪流可以湮沒人的生理性存在,卻永遠無法改變人的思想存在,那么文字便是傳遞思考與精神的最好載體,即使手稿丟失,復本重印,一個人留在文章中深層次的精華卻會在時間的積淀下長盛不衰。哪怕他故意戲弄人世,隱藏自我,句式可以轉換,語氣可能顛覆,但文字中埋藏的個性和獨有的特點總會在不經意間表露出來,值得我們玩味深思。或許我們可以這樣想,大師大多在時間上離我們遙遠,如果沒有這些可以彰顯其風骨的經典之作,他們又怎能令我們無端欽慕?“似曾相識”的絕不只是表達方式,而包括一個人的血的烙印、思想的高度、思考的方式及其獨特的“掌紋”。
就像伍爾芙自然流露的女權主義思想,哪怕在《墻上的斑點》中也略有體現,而古斯塔夫·福樓丁的細致與抑郁即使在這樣明快的“我注定了要做詩歌風琴的手搖柄,而你要為你愛的生活而生”一闕情詩中都能流露,更不必說大先生的戰斗、批判與血性。艾略特的哲學思考與反省,“山的那邊,雷聲轟鳴”。就算是當年法國一位著名批評家模仿意識流大師喬伊斯的筆法挑戰意識流小說,大眾仍能從一個個細微之處看出他的獨有風格。畢竟,“似曾相識”不只是普通的一個詞語,它能讓人們循著氣味,找到當年給你以震撼的那只燕來,無論它是否回歸,熟悉之感早已匯入骨血,化為純釀,讓你在作品中沉醉入迷。
紀伯倫曾寫道:“死亡改變的只是覆蓋在我們臉上的面具,農夫依然是農夫,林居者依舊是林居者,而將歌聲溶入微風中的人,他依然會對著運轉的星球歌唱。”作品中深層思考就如同那個歌唱微風的人,無論面具怎么多樣,你仍然可以看見那最本質的東西,畢竟“似曾相識燕歸來”。
上海歷年高考滿分作文 篇11
《紅樓夢》中,探春起了雅興要創詩社,于是大伙都尋思著要各起個別號,而寶釵給寶玉琢磨出這么個號來:“富貴閑人”。
不錯,做個富貴閑人是很快樂的,可是如果沒有鳳姐在那頭操持家務,忙得七葷八素的,賈家豈不是要敗得更快?到那時,寶玉不忙著去做一個“祿蠹”便萬幸了,哪兒還有閑?
可見,忙是閑的前提,正如生產是消費的前提。假如你想過上悠閑的生活,就必須先忙才行!
在民族處于危難之際,你要忙。
農民應當忙著種田,生產糧食;軍人應當忙著戰斗,打擊敵人;文人應當忙著以筆為槍,掃滅文壇上的反動勢力。近來很有些人,貶起魯迅,而提倡林語堂、周作人的閑適幽默,我大以為不可。當是時也,日軍大兵南下,國軍一潰千里,正為志士效力為國之秋,而民族存亡之時也。林、周等人不知為國事而忙,反倒以閑自居,實為可恥。須知你今日不忙,它時淪為亡國奴,又如何閑適得起來?形成對比的是,魯迅把別人用來喝咖啡、聊天的時間利用起來,廢寢忘食地忙著寫文章。
是的,我們有今日的生活,完全是當年像魯迅這樣的志士仁人忙出來的。如果那時都是些林、周之類的閑人,則后果難以想象。
也許有人會說,如今天下太平了,是否可以不那么忙了?我不同意。歐陽子云:“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如果有了面前這一點成績我們便松懈了,以為“函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那最后忙就來不及了。
但我想補充一點:忙是生活手段,而非生活目的。忙不可過分,忙不代表放棄一切閑暇。在某些大城市,人們沒日沒夜地干,如日本東京,據統計,每人每天平均工作十幾個小時(不包括下班后),但那是否就說明其生活水平就一定提高呢?恐未必。在那兒,憂郁癥、精神疾病的發病率很高,所以,忙也必須適度。
請忙一些吧!做個“富貴閑人”是快活的,可若都是閑人,沒人來忙著工作,怎么行呢?總之,危難之時,尤其要忙;太平歲月,也斷不可懈怠放松。在不過度的情況下,還是該多忙一些,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