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處處皆語文,語文時時現生活。”這是大語文觀所體現出來的語文和生活的關系。語文和生活是不能分割而論的。新的課程設計在設計時注意了這種關系,將“生活世界”引進教材,讓孩子從自己的生活世界中學到更多,學會更多。我想針對新課程設計的特點,結合自己在教學時的體會,闡述以下兩個問題:生活中的語文和語文中的生活。 一、生活中的語文 “生活處處皆語文!敝灰鰝有心人,你可以隨時隨地學到很多東西。 1、關于從生活中學習識字。 我們身邊的環境日益新鮮,媒體日益豐富,生活也更加多姿多彩起來。走在大街上,處處可見精美的大條幅、圖文并茂的燈箱廣告等等,上面的漢字無一不是小學生或渴望識字的人的學習資源。當領著可愛的孩子逛街、散步時,你可以隨機交給孩子這些生字;當坐在家里陪孩子看電視,讀報紙的時候,也會有很多需要你適時教給孩子的文字,還有去商場、超市購物,去山南海北旅游,坐汽車、火車或輪船時.....處處都可以變成孩子學習的環境和識字資源。這樣,慢慢地,孩子不但會擴大識字量,還會養成一個注意隨時學習的習慣。我小時候,就是一個渴望識字的孩子,那時沒有條幅和廣告,但每逢過年或別人家有喜事的時候,門上貼的對聯,我都會很認真地去讀;跟爸爸串門時,別人家里的四扇屏,也被我利用,變成識字的資源。所以,當你和你的孩子在一起時,不論何時何地,只要你細心,有足夠的耐心,你能和孩子一起豐富、充實自己。 2、關于從生活中學習表達。 這里我有兩個教學案例:一則是關于造句。教師讓學生用“發現”一詞說一句話。一個學生迫不及待地舉手發言:“我發現母雞圍著草垛轉。”老師否定了這個句子:這是什么話?母雞圍著草垛轉?于是示意他坐下。第二個學生也發言:“我發現地球圍著太陽轉!崩蠋煷蠹淤潛P,稱贊這位學生的句子具有科學性。很顯然,這個學生所描述的現象,并不是自己觀察到的,況且還有模仿第一個學生的嫌疑?墒菍τ诘谝粋真正用眼睛觀察過生活,實實在在描述生活的學生,老師卻沒有任何的肯定和鼓勵。試想,這個學生以后還會去認真地觀察生活,去闡述自己的真實想法嗎? 第二則是關于作文。這是在傳統教育模式下的一個案例。老師出了作文題目:《上學路上》。要求寫發生在自己上學路上的真人真事。大部分學生寫了在上學路上幫助老人等等做好事的內容,都得了高分。有一個學生卻寫了自己在路上看見一群螞蟻忙忙碌碌地搬一條大青蟲的過程,寫的內容詳細,描述很精彩,但是卻得了低分。老師這樣評價他的文章:你的作文沒有思想性,沒有體現助人為樂的好品質,更何況,上學路上,你居然還這樣貪玩。問:什么是作文的思想性?難道非得上綱上線?再說了,上學路上,哪有那么多需要幫助的老人和小孩呢?我們一貫提倡讓學生說自己想說,想自己所想,寫自己的真實感受,寫自己眼睛親自看到的,耳朵親自聽到的,為什么要否定孩子說真話的行為,扼殺他們對生活的好奇心呢?所以,正確的導向是,要學生學會觀察生活,善于發現生活,描述生活,才能達到我們教育的目的,讓孩子在以后去感受生后,甚至去改造生活,創新生活。 二、語文中的生活 1、識字教學 新教材中的看圖識字,從我國文字的起源—甲骨文象形、會意的角度,讓學生感知漢字和生活事物的關聯,了解漢字的演變。例如:日、月、門、石等這些漢字,因為貼近學生,他們在生活中經常見到,甚至是熟知的,所以,他們接觸起來并不陌生,理解、記憶起來也不困難,這些漢字和事物的相象更讓他們感到頗有趣味。 2、閱讀教學 新教材的編寫有意識地把與學生貼近的生活內容編排進來,在學生的學習資源里有了自己的“生活”,對于渴望了解生活,對發生在身邊的事情充滿好奇的學生來說,是一件歡欣的事情。有了生活,就有了熟悉的事物和內容,抽象和理性的東西就在孩子的頭腦中變得形象、生動和豐富起來。理解不了的東西,我們可以鼓勵學生去觀察、去觸摸,充分利用視覺、聽覺、觸覺去感知。比如,一年級教材中的《我的家》《兩件寶》《我長大了一歲》,二年級教材中的《媽媽, 不要送傘來》《我的影子》《我們的玩具和游戲》等,這些課文內容,都是孩子耳熟能詳,看得見,摸的著,甚至在自己身上發生過的事情,所以,他們感覺自己進入了課本,成了其中的主人公,興趣一下被觸動了,有了興趣,學的更容易,感覺容易,就會主動去接觸,去探究,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良好的連鎖反應。 3、說寫教學 從低年級的說話寫話訓練到高年級的寫作能力訓練,語文教材指導學生以寫發生在自己生活領域中的故事為起點,有感而發,免去以往學生“難為無米之炊”的苦惱。例如,說說你的家,你的學校,你的同學,朋友,寫寫你認為好玩的事情、游戲或玩具等,這些內容,孩子們俯首可拾,讓他們說起來,寫起來,可以洋洋灑灑,一發而不可收,慢慢地,他們就能學會用語言或文字去表達自己的情感。 鑒于語文和生活這樣緊密的關系,我們就要學會和學生一起善于用語文的眼睛去發現生活,用生活的資源豐富語文。
走在大街上,隨處都可以看見一些五花八門的標語,如“默默無聞的奉獻”“(錢)前途無量”等一類改動成語的廣告,這些廣告幽默風趣、妙趣橫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我們對語文的認識。這些微妙的改變是漢字不再枯燥無味,但在與此同時,也造成了種種不必要的麻煩……
一天,我在公園里散步,忽然看見幾個小孩在踐踏草坪,連忙過去制止,并連忙給他們講道理。這時,有個小朋友說道:“大姐姐,你可要看清楚了!這上面寫的是“不準踐踏草坪,違者發10元”我仔細一看,媽呀!“還真是違者發10元”……
因為一個錯別字,而造成這樣的后果,可見,規范地使用漢字,是多么地重要。
有一次,我和爸爸媽媽去了一家名叫“沒有餐廳”的餐廳,雖然烹飪技術一般,但是里面的`風格卻很獨特,讓我們深深地記住了這個“沒有餐廳”!
由此可見,巧妙地使用漢字也是一種智慧。
子安在時21世紀了,‘語文’的定義也不再僅僅局限于“近反義詞”“形近字組詞”“詞語解釋”等等那么簡單。時代進步了,網絡發達了,‘語文’也越來越網絡化。要是你在網上看見“有木有”“神馬都是浮云”“哥只是個傳說”等詞,千萬不要覺得雷人,因為這就是新時代對語文的新定義!
生活中處處有語文,只要我們細心觀察,就能發現其中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