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如何指導學生欣賞散文?

回答
語文迷問答

2016-08-19

在初三年級語文教材中,散文這一文體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散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但是初三教學具有其復雜性和特殊性,時間緊、內容多、強度大,要用傳統教法在課堂上一篇一篇地品讀賞析,顯然不是可行的做法。如何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接受并掌握好相關的知識點,提高閱讀水平和語言運用能力成為老師們探討的主要話題。以下是我嘗試的一些做法和反思:

一、具體指導方法

散文是學生閱讀的難點,學生普遍認為散文比較難懂,有一種畏難心理。其實這正是因為學生對散文閱讀欠缺方法技巧,不知道答題的規律。為此,我結合考試大綱,將散文的考查分為五大考點:把握內容,概括主題;理清脈絡,把握順序;品味語言,賞詞析句;寫作技巧,表達效果;體驗感悟,啟示評價。將散文的特點介紹清楚,學生對散文的特點有了宏觀上的認識,也就能夠掌握好學習的重點了。

以蘇教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散文教學為例,在進行散文閱讀的指導時,我先是讓學生通讀了第一單元中的幾篇散文,讓學生對應考點去摸索,然后把幾篇文章放在一起從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的角度指導學生整體感知文章內容,達到讀懂讀通的目的。接著進行語言運用的專項訓練與指導品味語言、體會深意。最后從寫作手法和啟示評價的角度進行指導。通過通讀學習,讓學生更清楚地了解學習的方向,接著再選擇《鼎湖山聽泉》一文進行深入學習,在課堂教學中,穿插介紹散文的文體特點以及閱讀散文的技巧,最后再由這篇課文總結出散文閱讀的要點。整個指導過程遵循了從一般到個別再到一般的規律。如此一來,原本需要耗費時日的一個單元教學內容便被極大地壓縮了,既省時且高效。

二、教后反思

1、在整個指導的過程中,我一直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是該讓學生多做題以達到熟能生巧還是該讓學生細讀精練來得更扎實呢?我利用《中考滿分閱讀》這本練習做了一次實踐。我嘗試讓學生每周完成三篇閱讀,做完練習后再自行對照答案來訂正,希望通過這種方式達到熟能生巧的效果,一段時間后我觀察發現,往往學生疲于應付,直接照抄答案,根本沒有得到訓練。后來我改變了策略,一周只練習兩篇文章,但是兩篇文章要讀通讀透,要能夠自己進行分析梳理,最好還能給同學們講一講。這樣一來,訓練的效果便能體現出來了。

2、課堂教學要讓學生有所收獲,一堂高效的課并不是完成的內容多就高效了。四十分鐘的課堂要突破品味語言,體會文章蘊含的深意這些重難點,一切的活動應該是靠學生來完成。但是反觀我的課堂,往往成為了填入式課堂,一旦學生在這個環節遇到了困難,我便會取而代之忽略了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完成語言賞析和體會深意,也常常會令學生停留于肢解課文的機械學習中而難以從欣賞的角度體會文章之美,也會令學生喪失思考的積極性,只會張開嘴巴等吃的。這是犯了功利主義的錯誤,只注重了語文的工具性而忽視了人文性。

以上是我在散文閱讀教學中的一些做法以及反思,我是初三語文教學新手,面對初三語文教學深感艱巨,自身存在諸多不足,懇請同仁給予批評斧正。


擴展資料

簡單一點叫散文就是這樣教:教會學生如何領會文章的美以及情感的表達,另外就是散文的寫作手法

復雜一點就是這樣:面對一篇散文,老師要怎么處理才算到位,學生要學到什么程度才算學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家知道,散文難教,但教散文過癮。教散文最能展現教師的才情,最易與學生撞出智慧的火花,也最易與作者同喜同悲。若教學藝術發揮到了極致,走出課堂,有不可言說的愉悅。長期以來,我一直在努力尋求散文的這種教學境界,試圖建構自己課堂教學的理論,最終找到一條出路——既符合新課標要求,又能經得起應試的檢驗,同時還具有操作性。三者有沒有契合點呢?我有幾個思考。

散文屬于文學作品,教學上,應按照文學作品的鑒賞來處理。文學作品的鑒賞,首要的任務是要完成對作品形象的理解,其次是要完成對作者情感的把握,再次是要完成文本語言和藝術手法的分析。一般情況下,就某一篇文章來說,散文的教學無外乎這三個方面的教學目的;就單元教學目的來說,應該通過某篇范文的教學,教給學生此類文章的閱讀方法,掌握該種文體的基本特征,培養閱讀散文的興趣,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另外,初中學生,感知語言的能力相對較差,教學中要加強朗讀,先讀通順,再讀出作者的情感,讀出自己的感悟。積累也不容忽視,名家名篇最好能夠熟讀成誦。

說起來,這是教學外的功夫。我以為,要教好散文,首先要掌握散文的`文體特征。散文的特點是題材廣泛,感情真摯;形式自由,寫法靈活;語言洗練,樸素自然;短小精悍,形散神聚。其次要掌握散文教學的基本套路。由于散文常以第一人稱娓娓“告白”,把“我”的思想情感、內心世界、情緒變化、心理體驗表現得形象生動,因此散文教學要抓線索,抓文眼,注意文中鮮明的自我和個性,注意形象與精神情感的結合。第三,要教好散文還得要具有入情入境聲情并茂地朗讀課文的過硬本領。教師較高水平的范讀,可以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有利于感染學生調動學生。

舉凡操作性的東西,總得講究個方式方法和先后順序。散文教學,我以為得有序地唱好三部曲:

1、感知形象。散文,不管是敘事散文、抒情散文還是說理散文,一般都是通過具體的形象(景、物、人、事)的記述來抒情寫意、明理言志。通過閱讀文本,弄清文章的脈絡,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形象特征,這是閱讀散文的第一步。

2、把握情感。感知形象只是對文本內容的形式感知,接著要深入解剖,通過聯系背景、捕捉動情點、連接感悟線,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及作家的情感。

3、賞析語言。散文的精妙或體現在其思想情感的含蓄深邃,或體現在其謀篇布局的匠心獨運,或體現在表現手法的多姿多彩,或體現在遣詞造句的精煉生動。散文的教學難得面面俱到,在對文章內容與思想情感有了宏觀理解的前提下,如果能就語言的表達應用方面細心揣摩咀嚼,說出文章的一二精妙之處,那么就做到了真正意義上的閱讀。揣摩咀嚼的過程有一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過程。獲得答案的過程,既是對文章的反芻,也是對自己思維的開發。揣摩咀嚼還可以借助聯想,圍繞文章內涵作發散思維。這樣的品賞,也可以說是讀者自身思想性情陶冶的過程。

當然,在依次研討“形象”、“情感”、“語言”的過程中,“朗讀”這一最傳統的教學手段是不能疏忽的,是要貫穿始終的。多種形式的“朗讀”,有助于學生熟悉課文,有益于煥發課堂的生機!皶x百遍,其義自見!鄙⑽挠绕湟x,只有多讀,方能品出蘊藏在字里行間的韻味與真情實感,才能體會文章的精妙。優美的篇章與文段若能熟讀成誦,對于豐富學生的文學素養和提高寫作水平也將大有裨益。

那么,散文怎么分類呢?我覺得可以把它分為寫人敘事、寫景(狀物)抒情、議論隨筆等三大類:寫人敘事類的散文是以記敘為主要表達方式,以人物、事件為主要表述對象,借寫人敘事以抒情寫意的散文;寫景抒情類的散文是以描寫和抒情為主要表達方式,輔之以記敘、議論、說明等手段,以表現人文環境、自然景觀和特定的物件為主要內容,重在作者主觀情感抒發的散文;議論隨筆類的散文是指用來表現作者的思維成果、顯示出一種理趣與哲思的散文。

散文的另一個共性是語言美。文學是語言藝術,應當說無論何種體裁的文學作品都不乏語言美,只是散文的語言美顯得更突出一些。在不同類型的散文作品中,其語言美的表現形式是不同的:寫景的散文一般是一種華美、雅美,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徐志摩的《翡冷翠的夜》等。這種美是外顯的、張揚的,它的美感常常像梔子花香潮般地撲面而來。寫人敘事散文的語言美一般是在描寫中表現出的一種傳神的美或在敘事中表現出的一種張力美。它的美需要定睛細看,需要摩挲和掂量;它把機杼和匠心像花雛蹲在雜草中似地藏在平實的語言中。議論隨筆類的散文一般是一種嚴密、凝練、精辟的美。它美在理趣,美在哲思,美在思想的光芒。散文的語言美,確定了朗讀在對它的教學中的重要地位。語言越美,朗讀越重要。要根據各段落語言美的程度來確定其朗讀強化的程度。教師要善于靈活運用朗讀的多種形式,以保持學生的朗讀興趣,避免學生對重復朗讀的厭倦。

散文的第三個共性是情感的外顯性。任何文學作品都要表達作者的情感,但小說表達起來是隱忍的,有些現代詩歌表達起來是朦朧的甚至是暗晦的,唯有散文中的感情不能隱忍,無法暗晦。散文是最易于見人肺腑見人性情的一種文體。

下面談談各種不同類型的散文在共性之外的個性——

1、寫人敘事類的散文。這類散文相對來說與小說比較接近;因此在教這類散文時,應該借鑒教小說時的一些方法:1、注重人物形象的分析;如教《藤野先生》時對藤野先生這個人物形象的分析就顯得很重要。2、注重細節的揣摩;3、注重描寫方法的運用。如上《背影》一課時,必須抓住幾個“躊躇”幾個“終于”特別是要抓住父親攀臺買橘等細節來著力分析,要讓學生體會到第6段中外貌描寫和動作描寫在全文中的突出作用。否則,感人的《背影》就不可能被你教得感人,沉甸甸的父愛就會被你教得輕飄飄的。

寫景類的散文。教這類散文時,要注重對象征、托物言志、烘托等表現手段的揭示和領會。在結構上要從畫面、層次、動靜、虛實等方面疏理。畫面包括色彩和線條,層次有遠近之分。這類散文,一般在語言上具有明顯的優勢,要特別注重語言的品味。修辭手法的分析在這類散文中是必不可少的。朗讀在這類散文的教學中顯得尤其重要。

議論隨筆類的散文。教這類散文要引導學生領悟它們的立意美、哲理美、思想美。要將人文性的充分拓展,要注重課文內容與社會現實的聯系,要注重思想與思想的碰撞。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另类精品国产一级欧美 | 香蕉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 中文字幕与邻居少妇性刺激 | 玩两个丰满老熟女久久网 | 未发育女AV一区三区三区 | 亚洲欧美中文字幕乱码在线 |